要不怎么說世上還是好心人多,特別是熱心網友??磮鲭娪埃疾煌l揮樂于助人精神,早早替陳思誠找好了下一部翻拍作品。
這部“陳思誠看了都想買版權”的電影,就是近日上映的印度年度懸疑片《因果報應》。
一個沉默寡言的理發師,卻有著霸氣的名字“瑪哈拉賈”(意為偉大的國王)。他不惜大鬧警察局高價懸賞70萬盧比(約人民幣6萬元),只為尋回一個陳年破爛垃圾桶。貪腐成風的警察系統,血債累累的搶劫殺人犯服刑數年后即將出獄。于是,肉眼可見,和女兒相依為命的理發師的平靜生活即將被打破,驚悚懸疑的氛圍這不就拉滿了。
(圖/《因果報應》)
截至目前,《因果報應》在豆瓣上已有近18萬人打出8.7高分。這個垃圾桶引發的血案,絕對稱得上是2024年度懸疑電影的代表作。國內最為熟知的印度男演員——“印度劉德華”阿米爾·汗,已經買下了該片翻拍版權。電影之外的最大懸疑,大概就是哪個翻拍版本會更快端上桌面。
早已熟知懸疑電影套路的觀眾,依然能對這部“印度神片”青眼相看,原因也很簡單:終于,又一部愿意尊重觀眾智商的懸疑電影出現了。
印度垃圾桶,反轉再反轉
粗看一眼《因果報應》大小影評,“反轉”二字的出現頻率,足以讓普通人都犯上密集恐懼癥。
故事的開始,從一個垃圾桶說起。(圖/《因果報應》)
配上“千萬不要玩手機”“走神會錯過很多細節”“一定不能被劇透”等各種buff疊滿的溫馨提示,熱愛考試的年輕人有福了,進個電影院都能擁有像進考場似的緊張信念感,散場時還能喜提學霸體驗卡——作為《因果報應》最大賣點的多重反轉情節,大家都能穩穩拿滿理解分。
再回味一下,仔細琢磨,似乎這也不是一部不能被劇透的電影,畢竟,可以說片名本身就是最大的劇透。
要解構《因果報應》的故事重點,其實只需十個字:非線性敘事+敘述性詭計。這些都是懸疑片的常見敘事手法。
術語看得犯困的網友,用更新穎的游戲方式給出了總結——《因果報應》,分明是一個巨型海龜湯。
海龜湯也叫“情景猜謎游戲”,由一名玩家擔任出題者,講述一個簡短而匪夷所思的事件,其他玩家通過向出題者提問以縮小范圍并找出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而出題者只能給出“是”“否”“與故事無關”三種回答。
(圖/《因果報應》)
游戲謎題本身并沒有很強的邏輯性,注重在有限線索中推理事件的始末,還原故事全貌。思路如脫韁野馬的網友火速給《因果報應》寫好了“湯面”:
“我出生后就在一個三口之家生活,后來家里出了事,我也在事件中受了傷,后來被接到了另外一家生活,他們對我很好。有一天爸爸去報警,最后上個家庭的爸爸死了。請理清事情的真相。”
“我從監獄出來,知道自己家破人亡,于是在某一天去找告發我的人復仇。我到他家沒找到他,最后我死了。請理清事情真相?!?/p>
《因果報應》和海龜湯游戲高度重疊,因為本質上它們講的其實都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赐赀@場140分鐘的電影,每個觀眾都可以用寥寥數語總結出整個故事脈絡。
為了掩蓋故事真相,電影開頭頻繁切換不同人物視角,看似毫無關聯的幾場碎片化情節,擾亂時空秩序感的同時,也制造出故事上的理解“留白”,電影前40分鐘被多數人詬病的拖沓感也因此而來。而正當觀眾開始感到無聊時,《因果報應》便十分精準地切換敘事節奏,利用復雜敘事不斷“反轉”時間,將故事推向一個又一個高能場景。
(圖/《因果報應》)
正如真相只有一個,《因果報應》也只運用了敘述性詭計這種推理小說常見寫作手法。具體來說,就是作者通過敘述,主觀介入故事,以敘述手法刻意誘導讀者向假象的方向靠攏。
要騙,就要騙波大的,不能放過任何一處細節。貫穿影片始末的失蹤垃圾桶,是男主角馬哈拉賈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尋回的“家人”。從在罪犯的描述里“如少女肌膚般細嫩,讓人忍不住破壞”,以及男主和女兒為它起的名字是“拉希米”(和南印度文化中最受敬仰的女神同名),垃圾桶真正的含義不言而喻。
在最后的謎底揭曉之前,熟練的懸疑片愛好者早就能從大量繁密的細節中推導出答案,但卻依然能享受到觀影趣味,享受被他人費盡心思“詐騙”的看重。
《因果報應》的好看如同一部“復仇的誘惑”,既然要欺騙觀眾,那就要貫徹到底。
現實爽片,印度電影必殺技?
成為中國人認可的“印度神片”的門檻是越來越高了,甚至可以總結出及格分數線:豆瓣8分。
就拿近年來的熱門印度電影來說,批判種姓制度的《杰伊·比姆》8.7分,“印度版《辯護人》”《宿敵》8.2分,開啟了“誤殺宇宙”的原版電影《誤殺瞞天記》8.6分,上一部以多重反轉為賣點的《調音師》也有8.2分。
進入豆瓣電影top 250更是next level。(圖/豆瓣截圖)
懸念越多、反轉越多、情節越曲折、越出人意料……敘事越發復雜化的印度電影,走出了一條爆款電影套路:無反轉,不爽片。
《因果報應》呈現的還有印度電影另一個潮流:復仇爽片。印度人有自己的指環王《巴霍巴利王》,也有自己的戰狼《RRR》,更有致敬傳奇美劇越獄的《獄卒》,都是在印度本土收獲現象級票房的國民級別大電影。
國人認知中的印度電影都是寶萊塢出品其實是一種誤解。印度具有較為完善的電影工業基礎,以北部孟買的寶萊塢(Bollywood)領頭,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考萊塢”(Kollywood)泰米爾語電影基地是印度第二大電影生產中心,安德拉邦有被稱為“托萊塢”(Tollywood)的泰盧固語電影基地,它們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多語種電影工業體系。
印度電影五巨頭。(圖/YouTube)
《因果報應》就是考萊塢出品的泰米爾語電影,比起擅長愛情歌舞片的寶萊塢,考萊塢電影更青睞于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帶有社會現實意義的題材。還有另一個隱秘的特色是,主人公大部分擁有著與生俱來的“神力”。
正如《因果報應》的主人公雖然其貌不揚、社會地位低微,卻天生神力,力大無窮到能夠物理意義上以斬首的方式為女兒復仇。
充斥著暴力宣泄與酣暢復仇的印度式復仇,這種極致呈現除了帶來“無腦爽感”之外,由于對應著印度的社會現實又顯得異常合理,此處的暴力其實更接近于“處刑”,以牙還牙,拳拳到肉,不留余地地喚起屏幕外觀眾的情感共鳴。
(圖/《因果報應》)
電影后半段,警督三人甚至成為了馬哈拉賈動用私刑的幫手,全力支持配合他對罪犯復仇。當代表著法治公正的警察也要為復仇讓路,尋求法律不再重要,《因果報應》的顛覆價值注定拋棄了現實,只是單純瞄準宣泄情緒的“劇情爽片”。
無論是天道輪回,還是因果報應,為什么要報應在無辜的女兒身上?無數影迷吐槽過的“因果說”,或許正是《因果報應》的核心議題,人們終究無法通過電影對社會現狀自圓其說,更不能僅僅寄望于此來改變現實。
我們不能指望《因果報應》這樣的電影改變什么,但至少可以選擇記住什么。
印度的女兒
“我期待來這里見到世界上最可恥的人?!?/p>
“別以為你這么做是件多么了不起的大事。我不會崩潰的,我會忘了這件事?!?/p>
(圖/《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流傳最廣的情節和臺詞,是結尾這段女兒對反派說的話。2024年6月,該片在印度本土上映。一個多月后,印度德里發生了一宗性質極其惡劣的強奸案。8月9日,印度加爾各答的女醫生夜班期間在醫院遭到輪奸和虐待致死。
憤怒的印度人民走上街頭時,一部紀錄片被重新關注。在這起慘劇發生之前,印度另一起臭名昭著的強奸案是2012年的德里公交車輪奸案。2012年12月16日,一名23歲的學生在公共汽車上遭到輪奸、毆打、折磨,兩天后受害者因傷勢過重去世。
2015年,BBC為此拍攝了紀錄片《印度的女兒》,披露出案件背后更多駭人細節,該片至今在印度仍是禁片?!队《鹊呐畠骸穼а萁M采訪了罪犯眾人,他們都給出了所謂的犯罪動機,“對于強奸來說,女人比男人責任更大”。
(圖/《印度的女兒》)
在《因果報應》中,女兒要求父親把幕后真兇帶到她面前,她要親自問他為什么要對她做這種事情,她究竟做錯了什么。女兒的名字和德里公交案的受害者一樣,都是喬蒂。
電影中有一個小細節,13年后當瑪哈拉賈成為老板擁有了自己的理發店,他的理發店正是以女兒的名字喬蒂命名。而店外的風景卻和13年前別無二致,足以繼續擔當混淆觀眾視聽的場景。
(圖/《印度的女兒》)
歸根到底,《因果報應》依然是從男本位敘事出發的小人物復仇記,有關女性議題的探討點到即止,強行拔高女性力量從來不是它討論的范疇。導演對社會現狀的剖析,或許正如喬蒂理發店的存在:
13年過去了,這里的生活什么都沒有改變。
但“喬蒂們”依然存在。在印度語中,喬蒂是“光”的意思,更是“印度的女兒”。
喬蒂是喬蒂,她是她,僅此而已。(圖/《因果報應》)
編輯 L
校對 遇見
運營 嘻嘻
題圖 《因果報應》
上一篇:求好看的古裝武俠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