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性貿易金融中心,在高度繁忙的商業活動中運轉著。香港的作家不能不受到商業機制的制約,這就決定了香港的文學作品帶有很強的商業化特點:娛樂性較強,通俗文學盛行。金庸的武俠小說作為一種通俗文學在整個香港文學中一枝獨秀,有著重要的地位。
金庸是中國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集新派小說之大成,廣泛地吸收了中國傳統武俠小說之精髓。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說神俠依碧鴛”等14部小說,并以《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等為代表作。金庸把武俠小說從一個較低的通俗娛樂層次提高到了于娛樂中負載人生哲理、生命體驗、價值信仰的較高的藝術境界,具有極深的文化內蘊。成為雅俗共賞的成人童話,被譽為“香港三大奇跡”之一。
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文化內涵。
金庸是一位歷史學家,其小說中始終洋溢著一種歷史英雄觀,即英雄上歷史的創造者。金庸將歷史與小說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小說的方式演化歷史事件與人物。作為英雄傳奇小說,金庸武俠著重體現的是英雄人物對于歷史的決定作用。英雄傳奇首先要以情節為先,充分利用懸念起伏跌宕,用金圣嘆的話來說情節往往發展到無路可走,作者再絞盡腦汁想出出人意料的辦法。其次人物要扁平夸大,是超人,比平常人大一 號,但還要是“人”,是“神仙”也不行,也就是有杰出才能的“英雄”。
金庸武俠中的英雄人物上至帝王下至俠義志士、乞丐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其筆下的英雄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在善與惡的沖突中,生與死的抉擇中,價值信仰與個人私利中塑造出人物的內心高尚的品格。并且還描繪了形形色色的百態人生,有豪杰志士、跳梁小丑,有野心勃勃爭霸武林,有清心寡欲、無為無求,有兒女情長、多情多義……
小說中的帝王英雄,叱咤風云,縱橫馳騁,盡顯風流,從而締造鞏固千里江山。以〈射雕英雄傳〉中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鹿鼎記〉中的康熙大帝最為典型。鐵木真從勢力微弱到忍辱負重統一大草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鐵騎踏遍草原。作者將一個彎弓射大雕的大汗刻畫的淋漓盡致?!绰苟τ洝祽撌且晕鋫b的視角來寫歷史的一部小說最恰當不過了,整部小說貫穿了康熙大帝一生的豐功偉績:除鰲拜、滅三藩、平定葛爾丹,儼然一個武俠式的〈康熙王朝〉,可見作者豐厚的歷史功底。
俠士英雄是刻畫的最精彩、動人的,容貌上猶如“白馬王子”又總能力敵萬夫,勢不可擋,既俠骨柔情又肝膽相照,很純情但是僅僅止于此。金庸就不能雅俗共賞了,他往其中裝了很多理想性的東西,諸如儒家的大擔當、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準則,從而拓展了小說的內存空間,所以才會有著名作家王蒙讀《笑傲江湖》有身世之感的感動之哭,才會有人認為最有寓言品格的是《笑傲江湖》與《天龍八部》。
這些俠士英雄在金庸小說中挽狂瀾于即倒,扶大廈之將傾,是另外一種類型的創造歷史的英雄人物,也是作者最為青睞的一種,寄托著作者的終極理想?!渡涞裼⑿蹅鳌放c《神雕俠侶》中的郭靖以及《天龍八部》中的喬峰最具代表性?!渡涞裼⑿蹅鳌分杏洈⒘藲v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戰”,北宋的南大門襄陽城決定了整個國家的命運,然而正是由于郭靖的鎮守與保衛,才會被包圍四年之久而沒有失陷于元,延遲了北宋的滅亡時間。郭靖全身心地投入參與到了北宋對元的反吞并戰爭中,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與一種社會責任感誓死保衛自己的國家。喬峰又是另外一個最真心的英雄,具有一種大擔當的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身為漢人時積極阻擋遼的入侵,或許是命運的捉弄,又讓他偏偏是遼人的后代,身為遼人則又竭力勸諫阻止對大宋的入侵。以一身豪邁的氣度在宋遼之戰中堅持著正義,最終悲壯感人的死去,留取一片丹心照耀青史。
從美學角度來看,金庸小說在廣闊的歷史空間中廣泛地涉及動亂時代的生活領域。表現出了動亂人世的悲憫情懷,對于源遠留長的東方文化給予深刻的透視與反思,建構了自己的理想模式。
金庸小說不象其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刻意追求離奇怪異的故事情節,盲目虛構沒有一點歷史真實感。而是截取真實的歷史背景,具有一種真實的藝術魅力。題材多取自宋元、元明之際。這一段歷史時期政治局勢混亂,軍事勢力割據,因此便于建構一種“亂世出英雄”、“亂世英雄亂世情”的審美境界。
作者并且還在歷史的 長河中擷取許許多多的真實人物,重大的歷史事件,有關歷史的民間傳說,然后再讓精心虛構的英雄人物身置其中,縱橫決蕩,決戰沙場,笑傲江湖,從而給人一種藝術真實的享受。因此讀金庸的武俠總有一種讀歷史小說的感覺,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歷史人物。如《射雕英雄傳》中的靖康之難、襄樊之戰等事件,以及王重陽、丘處機等道家人物《;鹿鼎記》中的除鰲拜、滅三藩、平定葛爾丹、順治出家;〈書劍恩仇錄〉中有關乾隆皇帝的出身的傳說。在這一點上,金庸與19世紀英國小說家斯各特十分相似。斯各特把歷史看成是掛他的小說的釘子,以歷史來網絡他的小說,金庸也是如此。
金庸武俠小說的傳統文化內涵。
金庸以通俗的武俠小說的方式對于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地洞察與反思,將儒、釋、道三家思想方方面面地在他的小說當中滲透與解析,具有一種新的視角與方式對傳統的儒、釋、道三家思想進行反思與批判,建構樹立起自己的一種價值觀與理想模式,完善健全人的性格與本性,崇尚著一種豁達、明朗、有著道德準則與責任感而又不拘泥于舊的傳統形式的自由。對三家思想發揚其光彩之處,丟棄其消極不足之處。
儒家學說盡管有宣揚封建正統、等級觀念及綱常禮教的糟粕,但它之所以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自有其超越時代的價值存在。儒家的“仁”確立了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實踐的出發點,充滿了博愛的精神?!傲x”確立了行為價值的最終評價標準。儒家積極入世,強調社會的擔當感、責任感和道德準則。金庸的武俠小說中著墨最多的也是這一點,成為小說中的一個亮點,絢麗多彩?!渡涞裼⑿蹅鳌分械墓副闶侨寮摇叭省薄ⅰ傲x”的化身,還有《神雕俠侶》中的楊過與《天龍八部》中的喬峰。他們都視仁義如生命,重義輕利、舍生取義,對社會、生活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固守一個鐵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擔當重任、臨危不懼、忍辱負重,誠如孟子所云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作者批判的是與之相反的價值觀,如《射雕英雄傳》中的楊康見利忘義,為貪圖富貴而視民族氣節于不顧,身為漢人卻認金人為父,狡黠善變至死而不思悔改,與忠厚善良、仁義正直的郭靖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的高明之處,還在于兩個人的名字恰恰是“靖康恥”中的一“靖”一“康“。郭靖時時不忘的國恥又是楊康最為貪圖富貴而又不顧的因而使整部小說負載了一種很深的思想內涵,而非一般武俠小說淺顯意義上的恩怨仇殺,所以也就使整部小說具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金庸小說以儒家的不屈、不移、不淫的浩然正氣,譜寫了一種積極的人生哲學,以民族中的精英確立和顯現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儒家中狹隘的愛國主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在金庸小說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其小說由一個層次的打打殺殺上升到了忠誠報國的藝術高度,由微乎其微的家仇上升至國仇。在其代表作《射雕英雄傳》中,郭靖持一種憨厚、樸實、忠誠的品質,永不妥協積極進取的態度,仁義至上的信條表現出對于大宋的一片赤誠忠心,從而構成了他高尚品格的三維空間,并以愛國主義思想為核心。郭靖的愛國主義思想表現得最為感人,一切利害沖突在它的面前都顯得無關緊要了,特別是與成吉思汗吞并大宋統一全國的矛盾沖突。茫茫草原上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是撫養他長大的人,情同父子。然而即便如此,郭靖在他面前明辨是非,深深執行知曉自己是漢人,應該保衛自己的國家不應屈從于蒙古人 的差遣。再次是郭靖對于傳授武藝的老師哲別的民族矛盾沖突也是如此,私情與國仇涇渭分明,堅持鐵的原則,不屈不撓,充分顯示出 維護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的民族氣節。因此,郭靖的愛國主義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另一代表作《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表現的則是癡忠,同樣具有動人心魄的感人力量。無論師父岳不群如何誤會,甚至陷害,他依舊一片忠心不改,以致于致他于死地,令狐沖仍把他當作養父對待。
金庸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而且 對于佛家也頗有研究,通過其作品便可窺豹一斑。金庸在他的小說中不但巧妙地運用佛家經典來貫穿組織故事,而且運用佛家思想來點化人生,闡明一種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解決人生中的矛盾,改善人之間的關系,勸戒眾生棄惡從善,放棄拋掉種種瑣碎的恩怨,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真、善、美的傳統美德,用佛家 語來說:普渡眾生。以《天龍八部》、《鹿鼎記》最為典型?!短忑埌瞬俊愤@部書的名字本身就是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八位護神。其中一個主人公段譽便是作者的佛家思想的化身與代言人,他從小就違背大理段氏家族的門規棄武而學佛,癡迷于佛經典故。段譽身上體現的是佛家的文化痕跡,“善”字當頭,“忍”字當先,雖做不到四大皆空但心中永有一方凈土,佛祖永留心中。因為決不強求非己之物所以才能心底無私,心靜如水,無欲無念立地成佛,盡管他不是佛門中人。另外小說中肖家與慕容氏家的矛盾從不可調和至妥善解決,恐怕只能借助于佛家,最終皈依佛門?!堵苟τ洝分薪鹩骨擅畹亟栌梅鸾虃魅胫袊牡谝徊拷洉端氖陆洝方M織串聯起整個故事,并以順治皇帝(即行癡)來渲染佛家的影響。但金庸對佛家思想也進行了反思與批判,指出了佛家不合人性不合常理的地方。如《鹿鼎記》中順治與康熙的相見,不過是以婉轉|間接的方式輕輕地點擊而已。
道家思想在金庸的小說中也是顯而易見的,金庸以極高的熱情及傳奇的方式密切關注著道教的發展。從〈天龍八部〉中的逍遙派(當然這一門派或許是虛構的,名字是源于莊子的思想)到〈射雕英雄傳〉中的全真教(這便是符合歷史史實了,包括其中的人物王重陽、丘處機等)再至〈倚天屠龍記〉中 的武當派。用傳奇色彩結合著歷史史實全力描繪著道教的故事。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卻以內含的方式蘊藏在小說的絲絲縷縷之中。〈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的性格,灑脫、毫無拘束、狂放不 羈,正是道家順其自然、逍遙自在、仙風道骨的形象體現與寫照。同時也體現了對中國因循幾千年的正統文化的一種叛逆,更是作者極力所建構的一個理想性格。令狐沖正是這樣無拘無束,所以才被正統的正道人士所不容。金庸通過打破嚴格的正邪界線的一種反傳統的方式,建立了一個正人不正、邪人不邪的江湖新秩序,這便是對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文化提出了質疑。在小說當中作者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顯示他們的背叛傳統,譬如嗜酒、不循規蹈矩、結交“奸邪”等第?!堵苟τ洝分械捻f小寶也是最為典型的一個,好賭、貪財、好色、膽小,儼然一個反面小人的角色。然而就在他身上卻寄托著作者的一種理想的美好的東西——對于正統的叛逆,對于江湖道義的看重。義字可以說是韋小寶的核心品質,也是最有密度與質量的品質。盡管在他身上還匯集著很多的缺點,但這些都不能抵消他的光彩。
《射雕英雄傳》中的黃藥師也是一個傳統的叛逆。他的口頭禪就是“迂腐”,反對一切過時的不合理的東西。這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被認為“邪”,所以有“東邪”之稱。然而作者卻不這樣認為,反之對他是大加推崇,精心地將他放置在一個純潔無任何干擾的世外桃源———桃花島中生活。黃藥師性格豪放,不為世俗所拘囿,與一個年輕他幾十歲的青年稱兄道弟,體現出了人類rlie 本性生命力的張揚,這就是作者寄托他的反傳統的叛逆型人物身上的一種理想。這種理想以一個江湖意義上的“義”字為價值取向,追求人類本身固有的一種純真。身在江湖,“義”字當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封建性的東西,但它更多地包含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成分—— 同心協力、救危扶困、上報國家、下安黎民。
儒、釋、道三家思想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至深。儒家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結構上有著不容否認的歷史地位;道家在塑造人的世界、人生觀的文化心理結構上也廣泛地被民眾所認可與接受;佛家自從兩漢之際傳入中土,對整個中國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金庸小說則汲取三家思想之精華,立于一個新的更高的角度,對其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從而確立了自己的一種新的人生哲理、價值觀、世界觀。譬如金庸小說中的一句名言: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無招勝有招。
金庸武俠小說的通俗文化內涵。
金庸是古典式的,金庸小說蘊涵了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借題發揮由一首古詩便能演繹出一個傳奇故事。整體上規模宏大,情節結構波瀾起伏,氣勢非凡,既武俠又言情,難怪臺灣作家三毛評論金庸說“只寫一個‘情”字。金庸小說的靈性在于,常常以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景觀作為背景環境,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作為人物活動的襯托,使自然景色與人物情感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一種人天合一的效果,產生動人心魄的獨特藝術感受。作者以飽滿的熱情將中華大地的壯麗山河融入他的小說,設置了一個充裕、優美的人物活動空間,描繪名山、大川的種種風彩,講述它們的文化與歷史。作者筆下將祖國的三山、五岳、草原、海島一一點染,在一幅流光溢彩的優美畫卷中編織一個個驚心動魄又纏綿悱惻的故事。河海之大波,江湖之風云,兒女之情長相映成輝,并由此產生一種壯美。以《笑傲江湖》最為璀璨奪目。五岳雄奇的風光,恒山的懸空寺,衡山的歸雁樓,嵩山的封禪臺,浩蕩的長江,滾滾的黃河,盡納其中。還有《射雕英雄傳》中茫茫的大草原,帶給人一種厚重、深遠的文化享受。并且輔以琴、棋、書、畫等高雅的藝術品位精心構思出紛繁多樣的傳奇故事,從而使整部小說顯得典雅、雍容,含有一種深厚的藝術底蘊。《天龍八部》中的枯容大師與四大惡人的棋局之賭,無亞子的真龍棋局;《笑傲江湖》中的琴棋書畫“江南四友”,還有那一曲琴簫合奏的《笑傲江湖》曲。作者的精妙構思也在于此,以一支樂曲組織全篇,演繹出一段回腸蕩氣的江湖故事。
總之,金庸通過通俗小說洞察了整個東方幾千年的文化脊髓,具有極深的文化內蘊,并對于傳統文化進行觀察與反思。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歷史、虛幻、人生、江湖中貫通,從佛禪、老莊思想中得到解脫與升華。任自然而得曠達,由一瞬而轉換為永恒。悲慨之中容有超脫,包容種種的人生態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融合在開闊博大的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歷史畫卷之中,系于一個個愛恨悠悠的情節。金庸小說在一種闊大遼遠的自然、社會的范圍之內,完成了一種入世與超世、樂觀與達觀的深遠的藝術境界。
郭靖
《射雕英雄傳》是一本極成功的小說,郭靖是個極成功的人物。他與陳家洛貴介公子的形象剛相反,是個出身農家的樸實少年,而且生性愚鈍,說話木鈉,跟袁承志差得遠了。他甚至膚色黑黝,面貌平凡,絕對談不上俏俊。郭靖寫得成功,是因為他的性格清楚穩定,他似乎是正統道德觀念及傳統俠義精神的化身,他的一舉一動無不發自自然內心,讀者或者不同意他的看法做法,但絕不會不明白他,或對他有所懷疑,“郭靖”這個人物的真實感,大部分來自他樸實而真誠這個特質。
郭靖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格,武功猶在其次,他自小人生目標便十分明確:做個好男兒。為父親報仇。“報仇”這個觀念,在現代現實社會當然不容許,但在武俠小說的幻想世界來說,卻是基本的道德責任。在看武俠小說時,我認為不應以現實眼光看“報仇”,而是要從象征的觀點看,把“報仇”了解為世俗社會指定的道德責任及權利。郭靖“報父仇”的目標,根本就是“做個好男兒”,履行社會義務的一部分。
郭靖的道德觀念不是從高深理論所得來的,而是基于一些十分平常的信念,例如尊長的吩咐必須遵從,答應了人的事一定要做。對朋友要忠心,不能貪生怕死。不可欺騙人。不可貪人錢財等等。“為國為民”,就是從這些簡單平常道德觀念而來的理想,沒有什么難懂之處。郭靖的不平凡,在于他由始至終毫無猶豫地忠于自己從小培養成的道德信念。
聰明人在道德問題上往往搖擺不定,愚鈍的人反而堅定而意念明確,郭靖生性愚鈍,他在道德抉擇上也異常清楚,這是符合實情的。他在華箏公主與黃蓉之間,選擇了跟華箏成親而舍棄黃蓉,黃蓉凄然問他原因,他就是說:“我是個蠢人,什么事理都不明白,我只知道答允過的話,決不能反悔??墒俏乙膊淮蛘N,不管怎樣,我心中只有你。”郭靖沒有陳家洛的優柔寡斷,也沒有袁承志的自以為是,他的笨拙反而是他令人信任敬重的根由。
郭靖比陳家洛、袁承志兩個人物更成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有一段發展及成熟的過程,小郭靖蘊涵成熟的郭靖,他的個性及道德倫理基礎也始終不移,但是他透過經歷,從被動變為主動,他的道德價值也由外來的規戒演變成他自己的處世原則。
他在華箏及黃蓉之間的抉擇,就是一個精彩的例子。他開始時是想,尊長為我規定了的事必然是對的,所以我必須娶華箏;但是按照父親的遺命,我要跟楊康好,而按照楊伯父的遺命,我得娶穆念慈為妻;這些事顯然是不能做的,那么尊長為我規定的事便不是一定對的了,但是他隨著想到“答應了人的事決不能反悔”,他就毫無疑問了,他答應了娶華箏,他一定要實踐諾言,這個例子是個清楚的轉折點,郭靖由服從尊長的被動道德層次,進展到自己承擔自己言行的后果的主動層次。
這個例子的一個有趣之處是,在“尊長規定”與自己內心感情傾向兩個準繩之間,他選擇了內心感情傾向,他不肯為“別人的幾句話”而跟黃蓉分開;但在自己的感情傾向與道義責任之間,他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道義責任。后來,在《神雕俠侶》中,中年的郭靖在忽必烈帳中凜然談說“大義滅親”、郭芙砍斷了楊過的手臂,他便決意砍斷愛女一臂贖罪,根本是同一個原則的體現。
陳家洛及袁承志都屬“天降大任”的少年領袖,郭靖則不是,他的政治醒覺,跟他的武功一樣,全是經他努力,一點一滴積聚至充盈處,終于水到渠成,起初,他最大的責任不過是為父親報仇,為七位師父爭面子,好好打贏楊康;但是隨著經歷與見識的增長,他漸漸體會到正邪之間的斗爭。國家大事及民間疾苦需要有人承擔解救。
漸漸,報仇及爭天下第一名銜這些私事變為次要,在岳飛的遺書之中,他陡然發現到自己的真正抱負和理想。郭靖在意外情形之下領導了蒙古人抗金戰事,經過這番經歷,隨后又經過極艱難的考驗反省,郭靖不再是“傻小子”,他終于確立了“為國為民”為終生目標,他的領袖地位是主動承擔的。
郭靖不是沒有缺點的。批評黃蓉到了《神雕俠侶》便暴露出缺點的人很多,但其實郭靖暴露出缺點更大,就是他是個在道德上思想封閉的人,他不但不能容忍與他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思想,他甚至不能明白這些思想。同時,他的道德價值過分死板及規條化,使他有時變得不近人情。例如,他要斬斷郭芙一只手臂以懲罰她斬斷了楊過的手臂,就非常不通,一來她本來無意,二來楊過手臂已斷,砍掉郭芙的手臂又對他有何好處?
郭芙該是受到懲罰,應該盡力補償楊過,但“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也未免近乎野蠻了,另一個例子是,他寧可立刻殺了楊過,也不容他跟師父發生戀愛。維護傳統道德到這個地步,處于權威地位的大俠郭靖,我覺得己陷于專制。
問題是郭靖做人宗旨太貫徹。太一成不變了。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是應有不同處事規戒的,年輕時應嚴于律己、但到了處于權威地位,則需要培養智慧,慎于律人。
郭靖是人,他是有缺點的,這無損于這個人物的成功,反而令他更有真實感和親切感。
郭靖這個人物能夠寫得成功,起碼有一半是因為有黃蓉的烘托,沒有黃蓉的活潑古怪,郭靖的愚鈍必然沉悶之極;不是黃蓉,郭靖的經歷不可能這樣新奇有趣,黃蓉是小妖女,郭靖是大好人,黃蓉聽郭靖的話,但是沒有黃蓉,這個大好人許多事情都解決不了、弄不明白。
最重要的是,是黃蓉這小妖女使他能做大好人的。他沒有哄洪七公教他武功,是黃蓉哄他;他可以只顧悲痛,不去想是誰在桃花島殺了他五位恩師,黃蓉自己會為自己及父親雪冤,然后仍對他好;他可以顧全恩義確定娶華箏的諾言,黃蓉不管什么婚姻之約,繼續跟他一起,若非黃蓉道德觀念隨和,事事以他為重,郭靖的堅守原則就沒有那么易辦。
若說郭靖這個人物有何缺點,那就是他太幸運了,似乎他能做他的道德完人,是因為運氣使他不必付出太大代價,正因如此,他后來的道德專制,也就更令人不大信服。
張無忌
《神雕俠侶》是金庸緊接著《射雕英雄傳》的小說,但我認為這部小說及小說的主角楊過應分別處理,因為《神雕》的主題完全不同。有些人或會覺得武俠小說是寫故事、寫人物,不是探討什么主題,我很同意這個見解,以主題論金庸小說的人物,并不是強說這些主題是作者原意,而是純粹讀者自己的體會出來的東西,但是一部完成了的作品,是有它自己的生命的,因此讀者看小說,或者旁人要評論,也不必事事追究作者原來的用意是什么。我的意見是,暫時不談《神雕》而跳到下一部小說,可以得出較連貫的看法。
在《倚天屠龍記》,金庸又回復到袁承志式的主角來。張無忌的身世比袁承志復雜得多,遭遇遠比袁承志傳奇,但張無忌的個性跟袁承志完全不同,他隨和得多,也被動得多了。
金庸在《倚天》的后記說,張無忌不是政治領袖材料,因為他不能克制自己,對敵人殘忍,不能當機立斷,也沒有權力欲,但是,張無忌隨和良善,可以與他成為好朋友。
張無忌最大的特色是他的良善心腸。他并不很重視分辨是非善惡,也可說是不大重視公正的賞善罰惡,而是習慣性的得饒人處且饒人,他是個感性的人,很容易受人感動,要威脅他做什么未必成功,但懇求他什么,他多半會答應,就算自己吃虧,也不計較。
他的良善心腸,自小已看得出來。謝遜在冰火島上談往事,說到以七傷拳打空見神僧,十三拳打了十拳,小元忌插口說:“義父,下面還有三拳,你就不要打了罷,這老和尚為人很好,你打傷了他,心中過意不去。倘若傷了自己,那也不好。”
他頭十年的生命,在父母及義父慈愛保護之下度過,后來的一連串苦難,始終沒有改變他對別人的信任和善心。他父母在一日內相繼自殺而死,殷素素臨死時叮囑他記著上武當山逼死他父母的各門各派中的人,慢慢報仇,他記是記住了這些人,但最后沒有向他們之中任何一人報仇。金庸的男主角之中,似乎只有張無忌從來沒有以為什么人報仇為目的。
另一方面,張無忌記恩,周芷若在舟中喂飯之恩,他一生都沒有忘記,后來她兩番累他幾乎喪命,他也一點不放在心上。記起她時,總想到她的恩情,不想她負他之處。
他是個溫情的人,對父母義父的愛、對張三豐的愛、對武當六俠的愛時時洋溢在胸中,甚至對殷離感到親近,對殷野王、殷天正感到深切親情。他保護楊不悔萬里尋父,絕不是基于“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原則,而是出乎自然的愛護弱小。在光明頂秘道之中,他以自身為小昭擋災,小昭感動得說不出話來,但是于張無忌而言,這卻是最自然不過:“你是個小姑娘,我自是要護著你些兒?!?/p>
在情愛事上,張無忌也是隨和被動、容易受感動、容易受人擺布。他以愛還愛,周芷若愛他,他對她愛憐備至;趙敏對他迷戀,為他拋棄榮華。不顧生命,他也自然“刻骨銘心”地愛她了。她們兩個都是美人,金庸在書中三番四次刻畫她們白雪紅玫之美,一加上良辰美景。花前月下,張無忌的反應便是“心中一蕩”、意亂情迷了。
張無忌不能成為政治領袖,隨和被動而缺乏野心是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毫無主見,亦心無城府,容易信人。他之所以成為明教教主,全是湊巧,后來中朱元璋之計退出,亦沒有什么可惜。他根本沒有多大的領袖指揮才能,更不懂謀略,就算當時沒有中計,也不是長久的教主材料。他甚至沒有什么志愿理想,他對世界看法單純,最接近理想志愿的,只是空泛地希望人人忘記仇恨,結成朋友,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此,他最適合做醫生。他在蝶谷學醫,后來運用醫術救人的情節,是他表現得最主動的地方,也是他最令人欣賞的時候。武功在他是次要,醫術才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