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煒燁(山西大學)
法國當地時間8日10點30分,巴黎圣母院北鐘樓八座大鐘響起鐘聲,負責修復的工作人員相互擁抱,鼓掌慶祝。這是自2019年發生火災以來,巴黎圣母院首次響起鐘聲。(11月9日 央視新聞)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因鐘樓部分電路系統故障發生火災,標志性塔尖和三分之二的屋頂付之一炬?!耙磺卸荚谌紵?,應該什么也不會剩下了”,幾乎所有人都在為這座藝術瑰寶的隕滅而惋惜。
為了修復巴黎圣母院,法國政府總耗資7億歐元,征集多方方案,邀請眾多名木匠、建筑師和藝術修復家等專業技術人員,利用大火前的數據,通過科學技術精準復原每一處細節。努力之下,久久為功,巴黎圣母院才一點一點恢復原貌。
“一座破建筑而已,值得如此勞心費力嗎?”人們的質疑一直存在。然而,巴黎圣母院的修復,意義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它不僅承載著歐洲獨特的建筑特色以及法國悠久的歷史藝術,更為各國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提供了借鑒。
作為歐洲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巴黎圣母院以其高聳的尖塔、精美的玫瑰花窗和繁復的飛扶壁,展現了中世紀建筑藝術的巔峰成就。同時,自建成以來,巴黎圣母院便是法國歷史的見證者以及文學大家的靈感源泉。拿破侖的加冕典禮、圣女貞德的加冕儀式、雨果筆下的鐘樓怪人……巴黎圣母院早已與法國文化融為一體,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
再者,此次修復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加持,讓世界看見了科技在未來建筑中的重要性,平衡了傳統工藝和現代科學之間的矛盾。為了更好地還原原貌,96米的尖塔木造結構就采用了中世紀的傳統工法按原樣重建。人工智能模擬未來極端天氣,現代材料加固墻體……這些現代科技的應用為巴黎圣母院的未來提供了保障,不僅使巴黎圣母院免于再受災難,也為世界古老建筑的保護描繪出了藍圖。
巴黎圣母院的修復雖然已有顯著成效,但后續工作不可掉以輕心。吸取火災經驗,必須進行全面的安全評估,并且建立高效的預防機制,加強安全監管。同時,鑒于巴黎圣母院巨大的旅游吸引力,應當實行預約制度,限制入園人數,以此來有效避免過度擁擠,減少建筑結構負擔。
據悉,巴黎圣母院將于12月8日重新開放。這株生長在歷史長河中的文明之樹,又將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