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期
新聞沙龍回顧
團隊及老師合影
11月13日,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第20期新聞沙龍活動順利開展,本次新聞沙龍特邀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張治中老師參加。
新聞沙龍主題為“從韓國DeepFake事件看新技術倫理問題和媒體責任”,策劃團隊包括主持人戴雪琳,匯報人黃微茗、劉鳳瑩、王子謙、劉亞丁、黃卓越。本次沙龍共有主持人介紹、觀點匯報和老師點評交流三個環節。
主持人介紹環節
?
主持人 戴雪琳
戴雪琳同學首先對本次新聞沙龍的主題事件“韓國DeepFake事件”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和引入。
2024年8月25日,韓國網友“(cat) S.K Feminist”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推文,揭露了Telegram平臺上存在數百個“房間”用于制作、傳播、販賣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生成的色情視頻,這些視頻波及軍隊、醫院、數百所學校師生,引發全球關注。此次“深偽(DeepFake)事件”是繼2022年曝光的韓國“N號房事件”和2024年5月曝光的“首爾大學N號房”事件的延伸,受害者范圍不斷擴大。
AI時代,關于技術對人的異化、技術侵犯人權、技術帶來更多隱形社會問題的討論甚囂塵上。本次新聞沙龍將圍繞此次deepfake事件,著重探討新技術帶來的法律監管問題、技術倫理邊界問題以及對人本身的戕害的問題。
觀點匯報環節
匯報人 黃微茗
黃微茗同學詳細梳理了事的來龍去脈:2024年8月,有多名韓國女性通過社交媒體發聲,稱她們在一些社交媒體上發現又一個“N號房”案件,韓國男性疑似大量分享傳播周圍女性的淫穢影像。群組中傳播的淫穢影像經深度偽造換臉而制成。在付費的deepfake電報頻道中,男性訂閱用戶提供女性照片,交錢后由頻道通過深度偽造技術制成色情傳播材料。這是繼2022年曝光的韓國“N號房事件”,2024年5月曝光的“首爾大學N號房”事件的又一次延伸,受害者范圍不斷擴大。
此次事件波及范圍大,涉及多個群體,包括未成年人、軍人、教師等,并且傳播范圍廣,引發了全球的關注,全球各國的大型媒體都報道了這次事件,產生的負面影響較大。
此次事件觀點集中于對涉事男性的聲討譴責、對女性權益的關注以及對deepfake等AI技術廣泛運用的討論。這些觀點多為情緒化表達,具有較強的極端性,理性聲音雖然有所擴大但非理性言論仍占上風。
匯報人 劉鳳瑩
劉鳳瑩同學介紹到,2020年曝光的韓國“N號房”事件,揭示了網絡性犯罪的惡劣行徑。近期,深度偽造技術的濫用進一步加劇了這一擔憂。與“N號房”事件不同,如今的非法淫穢內容利用深度AI技術合成,許多受害者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裸體合成圖的“主角”。深度偽造技術,通過深度學習,能實現面部替換、重演及生成,高度逼真且操作簡易。它在娛樂、教育等領域有正面應用,但也被用于制作虛假信息,引發信任危機。
“深度偽造”由英文單詞Deepfake翻譯而來,而Deepfake是由“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和“偽造”(Fake)這兩個子單詞構成的合成單詞。顧名思義,Deepfake就是通過計算機的深度學習技術來造假。深度偽造能完成面部替換、面部重演、人臉生成三項工作。同時,深度偽造具有高度真實性、操作簡易性、巨大破壞性的特點。
深度偽造技術的風險包括:身份盜用與隱私侵犯,導致個人名譽受損;虛假信息與事實消解,削弱公眾對信息的信任度,影響媒體公信力;傳播秩序失范與輿論認知偏頗,可能加劇社會分裂和偏見;國際關系層面,該技術可能成為網絡戰和信息戰的手段,沖擊全球政治安全和穩定。
為應對這些挑戰,需加強法律約束與技術監管,及時更新法規以應對新技術問題;發展對抗網絡與信息辨別技術,提高識別Deepfake內容的能力;并通過價值對齊與信任重建,引導公眾情緒回歸對技術潛力的正面期待。科技本身無罪,關鍵在于如何確保其向善發展,維護社會倫理與法律秩序。
匯報人 王子謙
王子謙在匯報中分享到,韓國深度偽造(deepfake)事件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網民的廣泛關注。從事件的受害者心理與社會影響來看,事件初期受害者遭受部分韓國男網民的冷嘲熱諷和網暴,導致多數韓國女性選擇沉默。她們的信息被大肆傳播,被無法自證的影像脅迫,生活在陰影中。政府對此事件的處置不力,也加劇了受害者的絕望。從社會影響來看,首先深度偽造色情產業在韓國規模龐大,占全球市場的23%,遠超其GDP占比,反映了AI技術被濫用的問題。其次,事件涉及未成年人的比例高,凸顯了性教育與性暴力預防的缺失。最后,事件也暴露了韓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厭女情結,壓縮現代化發展下的韓國新舊倫理觀念沖突,導致性別矛盾激化??傮w而言,深度偽造事件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它揭示了科技發展與性別平等之間的辯證關系,以及法治建設與道德教育的不足。我們需要反思科技倫理,加強立法和監管,保護個人隱私和尊嚴,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匯報人 劉亞丁
劉亞丁同學圍繞“deepfake”事件,闡述了媒體對深度偽造事件關注重心的轉變,指出早期擔憂多集中在政治領域,但實則超過95%的深度偽造視頻涉及非自愿的色情內容,尤其在韓國,深度偽造性犯罪案件激增,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她追溯了厭女邏輯的歷史根源,從古希臘哲學家到近現代性別偏見的擁躉,再到當代網絡空間性別偏見的復興,揭示了其對女性的威脅和傷害。同時,她也提到了民間志愿行為和國際媒體的報道支持,以及中韓歐等地法律的跟進。最后,她強調技術發展速度遠超立法速度,核心問題是社會意識,呼吁以真實懲罰痛擊深度偽造,保護女性免受傷害。
匯報人 黃卓越
黃卓越同學主要從性別議題方面對該事件進行了分析。她提到,互聯網“發聲”文化使厭女癥和性騷擾成為公共議題,但大規模討論往往伴隨著女性對不公正經歷的控訴。只有制造出巨大的聲浪和討論,女性的困境才能被看見,改變現狀需要更深層次的行動。社會問題只有變成可見議題被公眾言說時,才能激發抗議的活動,因此話語表達也蘊含著政治維度。而AI換臉技術作為智媒時代的一項新技術在為部分行業提供便利和新發展方向的同時,也伴隨著對媒介倫理和社會道德的沖擊。提升大眾媒介素養,培養辨別是非的能力,已成老生常談。針對拿女性的臉生成色情視頻的事件相關部門和社交媒體加強調查和監管,讓制造者和傳播者得到應有的懲罰才是更為有效的解決路徑。
嘉賓點評環節
?
嘉賓 張治中教授
在點評環節,張治中老師首先感謝了同學們的精彩分享,接著和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張治中老師首先肯定了同學們討論的“韓國DeepFake事件”的深度和復雜性,該事件中涉及技術對社會影響的問題、法律倫理問題、韓國社會性別問題、媒體責任承擔問題等,相互交錯,探討這個事件非常有價值,也能夠引發人們的深度思考。
張治中老師指出,技術的發展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但也有其必須存在的理由。例如該事件涉及到的“深度偽造”技術,置于今天討論的事件中無疑是負面的,但如果使用技術的人能夠合理利用它,該類技術也能夠助益人類完成某些實踐方面的突破。因此,我們要以辯證的思維去看待每一項技術的發展,與其規制約束技術,不如說是規制約束使用技術的人。
張治中老師還分析到,目前新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和迅速發展,帶來的問題似乎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我們不能停止對其的討論和思考。雖然無論是出臺法律監管還是達成社會共識都有一定的滯后性,但只要抱著跛行千里的精神,未來人工智能技術一定能走上規范的道路。
2024年11月16日|九月再出發第390期
總第411期
文字|第二十二期新聞沙龍團隊成員
編輯|李冰心
審核|黃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