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困境兒童最大的幫助,應當本著“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
月嫂黃慶芝的故事,讓人見證了世間溫情,也目睹了命運無奈。育兒嫂的育兒煩惱,源自比影視劇還“抓馬”的情節——“消失的雇主”。
3年前,月嫂黃慶芝受雇照顧一名剛滿一歲的女嬰。奇怪的是,不僅生母從未出現,兩個月后男雇主竟也失聯了。無奈之下,黃慶芝只能把孩子“當自己的養”,帶回老家悉心照料。如今,孩子4歲半,面臨上幼兒園、買保險、監護人等一系列問題。經多地警方協助尋找,月嫂才發現,男雇主之所以失聯是因為正在服刑,而且他與孩子并無血緣關系,孩子生母也在監獄服刑,尚有兩年刑期。
在記者鏡頭的記錄下,女孩被撫養得很好。這種好,不單單是滿足吃飽穿暖的生理需求,更是精神上的輕盈和喜悅,是毫無被遺棄的敏感和自卑。她跟無數有爸爸媽媽陪伴、關愛的孩子一樣,在她眼中,月嫂黃慶芝和丈夫是她有且唯一的父母。比如聽到談論她親生父母,她會跳出來說“我只有一個爸爸媽媽,就是你們”。
親生父母,莫名失聯。非親非故,卻日夜照料,有了血濃于水的親情聯結。這一場愛的雙向奔赴,背后也有月嫂一家“愛的痛苦”。如她所述,代人育兒這三年,她無法外出工作,丈夫輾轉于工地上做臨時工。雖說自己兩個女兒已長大成人,可經濟條件所限,仍給他們帶來了負擔。
與沒錢育兒的煩惱相比,更讓黃慶芝陷入憂慮的是孩子的未來。原生家庭的復雜、親生父母對孩子的不負責任,都很難讓她放心讓孩子日后回歸自己的家。命運能否給這名女孩的人生指向一條明路?如果將她交回原本的軌道,會不會是未知的黑洞?關于孩子未來的無數個“如果”,黃慶芝可能不愿想,也不敢想。
現實中,黃慶芝與女嬰的遭遇或許還并非個例。這一現象背后,有一個聽起來冷酷、實際遭遇更為殘酷的名詞——事實孤兒。
今年9月,電影《野孩子》上映。這部影片中,獨自流浪生活的哥哥在巧合下遇見了在外游蕩的弟弟,相似的命運讓兩個沒有血緣的少年互相取暖。在城市角落過著不為人知的生活,直到在街邊偷東西的哥哥被警察抓住。其實他們各有各的父母,現實困境卻是明明父母還活著,孩子卻被拋棄,沒有經濟來源或者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少有人照管,處在失學甚至半流浪狀態。可以說,幸好遇到了哥哥,不然弟弟的童年可能會更難過。
在現實劇本中,被父母隨便交付給陌生育兒嫂的女孩,不正是那個四顧無援的弟弟?彼時,黃慶芝是她生命中唯一抓得住的稻草。因此,不必拿著道德放大鏡審視育兒嫂黃慶芝。論跡不論心,從結果看,如果沒有她的視如己出,顛沛流離三年的女嬰如今可能不會如此健康快樂。更應當討論和關注的是,陷入監護困境的事實孤兒,究竟如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近年來,國家不斷提升兒童福利服務。據統計,截止2024年6月底,我國共有41.4萬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保障范圍。相關政策法規也在不斷完善,從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至今,針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的法律制度籠子在不斷扎緊扎密。不過,面對新出現的現實問題,制度還需要結合有效、有責任心的落地執行,才能成為孩子們真正的保護傘。
給予困境兒童最大的幫助,應當本著“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就育兒嫂黃慶芝一事來看,真正的愛是無法隱藏的,他們一家與孩子已經建立起溫暖的“親子關系”。就算沒有收養關系,他們也在履行著監護人職責。這樣的愛心行為,也值得被肯定和保護。因此不妨參考實踐,比如依法采取家庭寄養模式,給予必要的經濟補貼和支撐等,讓孩子被真正的“家人”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