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查處合作伙伴濫用品牌行為
在新能源車的競賽中,華為入局雖晚,卻是不折不扣的行業鯰魚,華為的每一次發聲都自帶流量。
3月初,“HUAWEI問界”汽車品牌官宣亮相,宣布要打造華為生態汽車品牌全新商業模式。
彼時,華為的解釋是,HUAWEI問界是華為生態汽車品牌,是華為開創的全新商業模式。華為提供電動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軟硬件技術,并通過產品定義、用戶體驗、質量管控、渠道零售以及品牌營銷幫助車企賣好車,在幫助車企實現商業成功的同時帶動華為智能汽車零部件的規?;N售。
此前的2月,AITO官方微博發布的海報,右上角LOGO從AITO短暫換成華為品牌LOGO,宣傳話術也從“華為深度賦能”改為“華為全面主導”。不久后,AITO汽車又在官方微博中首次使用“HUAWEI問界”汽車品牌,并運用到宣發短片。
由此引發外界關于華為加速進入造車行列的猜測。
據悉,3月31日早間,華為創始人、董事長任正非就汽車業務發出一份內部署名決策公告。公告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有效期5年”。
除此之外,任正非還對華為標志在汽車設計上的露出提出嚴格要求,強調不能使用華為/HUAWEI出現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有報道稱任正非重點指出,“不能使用‘華為問界’‘HUAWEI AITO’”。
年報發布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次強調,華為的戰略沒有變,不造車,有些部門、個人或者合作伙伴在濫用華為品牌,這件事在查處過程中,嚴禁華為品牌作為汽車品牌,會對旗艦店等內部宣傳物料進行整頓,回歸到戰略上來。
華為年報發布會現場
對于5年有效期問題,徐直軍表示,并非華為只有5年不造車,而是所有文件的有效期都只有5年,“5年到了再發個5年”。
事實上,車業務最初成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幫助解決終端業務收入幾近腰斬后,銷售網絡的維持問題。年報顯示,2020年年底,華為全球零售點數量將近6萬家,這個數字在2021年年底減少至5.6萬家,到2022年年底再次回到6萬家。
如今,華為毛細血管一樣的門店,讓合作車企的交付量迅速翻身。2022年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AITO品牌,接連發布問界M5、問界M7以及問界M5 EV三款車型,累計交付量超過7.6萬輛,躋身新勢力頭部陣營。
圖源:時代周報記者攝
銷量迅速起量背后,華為車業務面臨著嚴峻的盈利挑戰。據悉,僅2022年,華為汽車業務研發投入就高達15億元,直接人員投入7000人,間接人員投入超過1萬人。余承東在內部會議上表示,車BU要在2025年實現盈利。
浙商證券首席科技分析師陳杭在研報中提出,智能電車將接力智能手機業務,成為華為戰略方向選擇及破局的重要抓手。
隨著原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OO王軍離場,余承東全面執掌車BU,華為內部的路線之爭暫告一段落。華為能否在不斷擴容的智選車合作伙伴中實現盈利,需要交給市場去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