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不拴繩、不撿狗屎、不守規則的不文明養狗人,不滿越來越多。
但一些養狗人堅信,自己的狗溫和乖巧,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而有的養狗者,還會將提出這些要求的人與仇狗者劃上等號,視其為潛在虐狗者。
英劇《后半生》中,男主在公園不拴狗繩,被人劈頭蓋臉一頓罵。
他表面道歉,背后卻惡言相擊,覺得對方多管閑事。
情緒蓋過了理性,兩方很難溝通。
長此以往,一些人就會把對極個別不文明飼主的不滿情緒,擴散到所有寵物主身上。
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
2022年北京一小區的毒狗案件中。
一名投毒者因為被狗吠聲吵到,自己的三輪車被狗撒過尿。
就用劇毒物質,害死了小區9只寵物狗和2只流浪貓。
這次事件中,一部分人對毒狗事件沒有那么憤怒,反而認為是低素質寵主換來的「福報」。
現在很多愛狗、養狗群體內部也有類似聲音。
覺得是一個老鼠害了一鍋粥的結果。
但規范行為,提高素質就能解決問題嗎?
在魚叔看來,這背后有很多短期內難以調和的沖突。
涉及到城市化進程中生活習慣、文化認知、資源分配等多方面的復雜沖突。
比如,像是狗狗隨意排泄、吠叫擾民等問題。
私人別墅或高級住宅區的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活動范圍大,不會受太大困擾。
一些老舊的居民區,因公共空間有限,矛盾更容易滋生。
韓國電影《綁架門口狗》中,就將故事對準一個密集的平民住宅區。
公寓樓空間狹小,隔音也不好,沒有養狗的條件,明令禁止養狗。
但很多愛狗人還是偷偷養,狗吠聲經常擾民。
一個本就碰上煩心事的住戶,便將怒火撒到了狗身上。
很多愛寵者完全將寵物視為家人,主張寵物友好的地鐵、餐廳、高鐵等。
但厭狗人則認為,過度推崇寵物友好,是對非養寵群體權益的漠視。
剝奪了怕狗、狗毛過敏群體的公共空間使用權利。
此外,養狗還被很多人視為中產階級的文化符號,有錢人的消遣。
像電影《綁架門口狗》中,不養狗的人看到養狗的婦人,感嘆說:
「他們大概都身家滿貫,才做養狗這種奢侈事?!?/p>
很多老一輩人認為,狗是低人一等的生物,而非家庭成員。
《狗陣》中,男主把狗帶進屋內,給狗親自喂食。
就遭到冷嘲熱諷:「對你爹有這么好嗎?」
這種話在現實中,也相當常見。
回到廣州投毒事件上。
至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
不論背后動因多么復雜,投毒行為都無法合理化。
在這次事件中,慘死的狗狗是最無辜的。
公共區域投毒致寵物狗死亡,是明明白白的犯罪行為。
歸因于狗主人沒管好,是忽視主觀惡意轉嫁責任。
至于如何定罪。
根據律師解讀,首先,如果投放的不是劇毒,沒有對他人生命、財物安全等造成危害的,構成尋釁滋事罪。
其次,如果投放物品屬于劇毒,且主觀惡意強,則涉嫌投放危險物質罪。
此外,寵物屬于私人財產,投毒者行為也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
具體的責任、量刑,要結合案件具體情況綜合考量。
如何避免人寵矛盾進一步惡化,阻止更多悲劇發生呢?
首要的,還是對投毒者的問責、懲戒,保護養寵人的權益。
《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到2023年,中國養寵人數已達7510萬人。
寵物在今天已不是普通的動物,早已成為很多家庭中不可缺失的成員。
還有導盲犬、搜救犬、醫療犬、追蹤犬等多種職業犬。
為人類的生命安全和日常出行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給予它們更高的保護,本就是文明社會的體現。
不過,問責毒狗,與正視厭狗者的正當訴求并不矛盾。
長期來看,要避免惡性投毒事件反復發生,還需要做得更多。
提高文明養犬意識,防止傷害或妨礙他人、影響公共衛生,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就像羅翔說的:
「養狗當然是一種美好的情感。
但人類所有的情感都需要節制?!?/p>
真正的解決之道還在于建立社會共識。
當然,這并不容易。
需要法律、教育等多方努力,在矛盾進一步激化前,建立起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規則和認知。
國內雖然有《刑法》對危害公共安全罪有明確處罰,但涉及寵物和流浪動物尚未形成專門的法律體系。
這幾年,我國也在借鑒其他國家的相關經驗,探索如何既維護公共利益,也能保障養寵人的權利。
比如澳大利亞,對寵物擾民問題有明確規定,寵物狗持續吠叫3分鐘以上,社區可直接出具罰款。
今年安陽當地也修改《條例》,明確規定,養犬擾民拒不改正的,最高會面臨兩萬元罰款。
在德國有專門的《養狗法》,規定對大型犬飼主實施強制性行為培訓和考試,主人和犬只必須一起參加。
現在國內也有這種呼聲。
相信假以時日,愛狗者和厭狗者總會在對話和妥協中找到共存之道。
就像電影《綁架門口狗》中結尾。
虐狗的男主,終于站在飼主的角度,體會了失去寵物的絕望心情。
救回狗后,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和價值觀。
歸根結底,極端行為不能帶來改變,只會制造更多傷害。
真正的改變,來自全社會的理解、包容和合作。
這不僅是橫亙在愛狗人和厭狗人之間的課題。
亦是現代社會中我們每個人終歸要扛起的責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