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有網友發布視頻稱,在福建福州長樂區舉行的游神活動中,男網紅朱哲立扮演成“趙世子”的模樣,大搖大擺走在神像巡游隊伍前。這名男子的行為迅速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這是對民俗文化的不尊重。在評論中,有網友稱視頻中的男子系網紅博主“小朱啊”,視頻拍攝者則是攝影師司湳湳。
現場視頻顯示,游神隊伍緩緩前行,一旁的觀眾紛紛拿起設備拍攝,男網紅一路走在“趙世子”前方不遠處,不時遮擋住“趙世子”。另一段視頻顯示,負責為游神隊伍開道的神仙“馬夫”朝著他揮舞道具鞭子,示意其離開,但他仍無動于衷。(注:“馬夫”鞭打為當地游神特色之一,既有開道作用,也有為人祛災解厄的吉祥寓意)。
2024年2月20日,扮演福建游神“趙世子”的男網紅發視頻道歉稱,自己是外鄉人,對當地文化沒有進行深刻的了解,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對神明的不敬和冒犯,向大家道歉,之后會刪除相關視頻。2024年2月22日下午,當事人微博賬號顯示“因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該用戶目前處于禁言狀態”。
01 輿情趨勢/ BORYOU TECHNOLOGY
根據博約新媒體大數據輿情監測中心數據顯示,2月19日0時至2月25日24時共監測到相關信息126462條。從數據趨勢圖來看,該輿情從2月20日10時開始發酵。隨后,人民網、光明網、人民網評、《環球時報》等多家媒體轉載引發網民熱議。2月22日達到輿情高峰;#福建游神# #cos游神趙世子男網紅回應質疑# #cos趙世子男網紅再道歉# #人民網評網紅扮演趙世子#等話題閱讀量達4億+。其中,#cos趙世子男網紅再道歉#該話題登微博熱搜第2位。
輿情走勢圖
從信息分布情況看,監測時間段內,監測到總信息126462條,微博是主要傳播平臺,共75230條(占比59.49%),其次是客戶端25475條(占比20.14%)、視頻22184條(占比17.54%)、微信1500條(占比1.19%)、網站1264條(占1.00%)、互動論壇799條(占比0.63%)、數字報10條(占比0.01%)。
信息分布比例圖
從關鍵詞云圖來看,本次事件討論熱度較高的關鍵詞主要為“游神”“趙世子”“網紅”“東家”等。
關鍵詞云圖
02 輿情詳情/ BORYOU TECHNOLOGY
網民觀點
1、多數網民認為網紅舉動輕佻冒犯不尊重當地民俗
多數網友強調了對傳統信仰和文化的尊重。他們認為cos游神是對傳統信仰的褻瀆,尤其是未經許可擅自扮演神明角色,并認為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冒犯神明和當地信仰。他們呼吁維護傳統信仰的尊嚴和神圣性,反對任何形式的惡搞和輕視。
抖音用戶“娛樂課代表孫小寒”:“cos趙世子哪里來的勇氣 ,不是什么都能cos的啊,你可以不信,但請尊重他人信仰?!?/p>
新浪微博網民“天涯歷知幸”:“ 第一,趙世子是要通過儀式好不容易才能請出來的,他一個素人沒有經過擲杯同意,就敢明目張膽扮神。第二,趙世子也才穿四爪龍,他竟然敢穿五爪龍,而且扮神是不能扮全的,要露出腿的,以示對神明的敬畏,結果他還扮的齊整,膽子不是一般的大……福建同事表示,coser的每一步操作,別說敬神了,簡直就是在神明頭上蹦跶。看完只想說一句,晦氣!”
新浪微博網民“美人梓”:“ 如果神明同意了是可以cos的,但是不可以和神一起游街,因為一起就是共享香火,結果這男的一起游了還走在神前面,然后神穿四爪金龍他穿五爪,扮演神明的角色一般都會穿自己的鞋子,因為要七分像不能十分,他穿了靴子,真能感覺到趙世子在皺眉,我其實蠻信這種東西的,然后這男的被噴了說經過東家同意了,東家說只以為他要合照,沒想到這么過分,我說你們福建人脾氣怪好的,這都不把他拽下來。”
2、部分網民認為適度的創新和娛樂是可以接受的
部分網民認為cos游神是一種娛樂形式,可以為傳統活動帶來新鮮感和活力。他們認為只要不影響傳統信仰的核心價值和精神,適度的創新和娛樂是可以接受的。他們呼吁更加包容和開放地對待這種現象,認為它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
新浪微博網民“李歆lixin”:“ 福建各地那么多的神明,福建游神活動幾十年前就有,為什么只世子天團火到全國了?你與其說那些追捧者是信眾,不如說成是粉絲,這樣就很好理解了。其實世子天團去年就開始火了,究其緣由是因為世子神像重塑了。就比如被cos的趙世子,臉型參照的是國產動畫《眷思量》中鏡玄?!?/p>
新浪微博網民“波斯小昭1”:“ 對小朱的網暴,是一場荒謬的群眾性的“獵巫”行動。其實小朱是很尊重當地民俗的,扮趙世子之前,先問過了當地的接待方,對方說可以扮、可以跟世子走一起,他才扮的……但現在是有嘴說不清了?!?/p>
3、部分網民認為cos游神現象是對傳統信仰的過度商業化和娛樂化
部分網民對cos游神現象持批判態度,認為它是對傳統信仰的過度商業化和娛樂化。他們擔心這樣的現象會破壞傳統信仰的純潔性和嚴肅性,導致信仰的扭曲和變質。他們呼吁對傳統信仰進行保護和傳承,避免其被過度商業化和娛樂化。
新浪微博用戶“平原公子趙勝”:“ 目前據說這種“X世子”游神已經是多年的保留節目了,有著不小的影響力和受眾圈,這些“世子”、“神二代”們都被包裝得油頭粉面,嘴里叼著棒棒糖和華子,賣可愛人設,專門吸引年輕“信眾”,這套路和飯圈割韭菜養偶像是一模一樣的。你想想,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有任何好處嗎?就算是純娛樂,你弄個“孫悟空”、“哪吒”、哪怕是“白素貞”游神我都能理解,“趙世子”是什么東西?”
新浪微博網民“御風司水梁美麗”:“ 現在我們有了趙世子、張世子等等,甚至不排斥以后還會其他神靈。只有理解了中國信仰的本質,內心深處有對中華文化和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才會表達自己的憤慨,才能從內心泛起反感。沒有信仰或者對中華文化了解不深刻,不認同自己的身份,知識淺薄愚鈍,才會認為民俗文化是迷信,因為他們淺薄到一無所知。”
新浪微博網民“鶴九Tsuruku”:“ 除去游神活動本身是當地的歷史傳統這個前提,崇拜的神像內容變化更值得研究。如果這幾個【神二代】真的只是近些年人們捏造的”現代神“,是為了迎合現代年輕人口味新立起來的偶像,那這事就真的很有代表性。說明人們現在不僅要崇拜沒有任何實績的流量活人,還要祭拜沒有任何歷史功績的流量神仙了。“
媒體觀點
1、人民網:民間風俗遺產不允許被無底線消費
時代變化了,社會發展了,“游神”活動大大地增加了節日的氛圍,超出了本身作為文化民俗活動存在,突顯了一定的娛樂性。但“游神”的本質沒有變,其所寄托的愿望和意蘊沒有變。這就要求我們在繼承和發展民間風俗遺產的同時,還要深入地去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氣息,不允許它們被無底線“消費”。從這個角度講,得讓那些“碰瓷”者明白,不是什么瓷都可以碰的,碰了就要付出代價。
2、中工網:敬重傳統文化,入鄉還須隨俗
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當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不是一句口號。對于個人來說,不能以喜愛為名逾越邊界,更不能把文化遺產當成玩偶和博眼球的工具。在享受和慶祝傳統節日的同時,理應更多了解文化活動背后的含義和歷史,以及一些“不成文”的規矩或禁忌。守住邊界,才能避免對傳統文化造成冒犯和不敬。
3、中國青年報:亂蹭民俗會“翻車”,需尊重傳統文化
很多民俗背后,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寄寓著當地民眾的樸素情感。很多亂蹭民俗的行為之所以會“翻車”,就是因為一些人為了蹭熱度,只顧表面的好看或好玩,卻不愿意沉下心來認真了解。因為心態浮躁、認知膚淺,便很容易把握不好言行分寸,甚至在不自知的情況下觸碰到地方民俗禁忌,引發紛爭。一次次“翻車”事例也表明,這樣做不僅會影響社會和諧,也會對當事人自己形成反噬。
傳統民俗不是用來制造噱頭、博取眼球的工具。只做表面功夫、功利化蹭熱度的浮躁行為,也遲早會被戳穿。用心尊重,才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應有的態度。
4、澎湃新聞:有分歧并不奇怪,分歧之外也應有基本共識
今年春節旅游市場火爆,作為傳統旅游大省,福建在各省的數據也名列前茅。而網紅cos 的小事能引起如此大的關注和討論,想必也與今年游客多、旅游市場火爆大有關系。比如,當地的村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沒想到當天的游神活動能受到那么多外地游客的關注。
對于這種神仙文化,不了解的人也許有不同的觀點,就像網上也有人質疑現代為什么還有人搞這些“迷信活動”。有分歧并不奇怪,但是分歧之外也應有基本共識,就是只要這些活動總體是引人向善、不對社會造成負面沖擊,那就不妨多一些包容。可以敬而遠之,但是像網紅這樣跑過去蹭流量,就是很愚蠢的冒犯了。
5、九派新聞:以炒作為能事而無底線“消費”習俗,必然引發眾怒
此前,人民網就網紅扮演趙世子一事發表評論,稱網紅不能違背公序良俗,更不能挑戰法律底線。而中國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各地風俗不同,且極具當地特色,“闖入者”不宜冒犯,也不能褻瀆,如果以炒作為能事而無底線“消費”習俗,必然引發眾怒。
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王燕妮針對城市化進程中的民俗文化進行研究時指出,城市化進程不僅帶來了經濟等多方面的轉型,更引發了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劇烈變遷,且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進一步深入呈現出更為激烈的震蕩。當傳統民俗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從鄉土社會向現代城市轉型,民俗文化變遷也隨之展開。
03 輿情總結/ BORYOU TECHNOLOGY
游神是福建地區一項傳統民俗活動?!段鞑繌V播電視》期刊曾刊文介紹,游神,也稱“迎神”“抬神像”“神像出巡”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或者其他喜慶的節日里,將行身神像抬出廟宇游境,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這種民俗活動應受到尊重。而作為“闖入者”,這名“網紅”不僅擅自扮演成“趙世子”模樣,還舉止輕佻,冒犯了當地民眾的樸素情感,自然受到批評。盡管該“網紅”接連道歉,但很多網友并不買賬。
網紅cos趙世子的事件確實表明,傳統文化民俗不應該僅僅被當作制造噱頭或吸引眼球的工具。相反,它們應該被尊重、傳承和發揚光大。傳統文化民俗是一個民族或社會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特文化現象,它們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文化基因和精神風貌。這些傳統文化民俗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符號,更是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傳統文化民俗面臨著許多挑戰和沖擊。一些人可能將傳統文化民俗視為過時或陳舊,而追求新奇、時尚的文化元素。在這種背景下,一些網紅或媒體可能會利用傳統文化民俗來制造噱頭或吸引關注,而忽視了對它們的尊重和傳承。
本次事件提醒我們,傳統文化民俗不應該僅僅被當作一種娛樂或商業資源來利用,我們應該深入挖掘它們的文化內涵和價值,通過合適的方式將它們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同。同時,我們也應該加強對傳統文化民俗的保護和傳承,避免它們在現代社會中消失或被遺忘。因此,我們應該以更加敬重和負責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民俗,讓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活力和光彩。這不僅是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更是對我們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