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戴麥克鏡的“后進青年”
一切都要從1980年說起。
這一年,上海某單位評選先進典型,一張選票上出現了一個洋名:麥克·哈里斯。
唱票時,單位里的年輕人聽到這個名字,紛紛大笑;而老領導們卻皺起眉頭,“后進青年”四個大字在他們的腦海里浮現。
這個麥克·哈里斯何許人也?
他是中國歷史上引進的第一部美劇——《大西洋底來的人》的男主角。小伙長得,用本山大叔的話來說就是比較帥呆了,男女青年無人不愛。
麥克·哈里斯
迷上麥克的男女青年,當時打心眼里都感謝小平同志。
1979年小平同志訪美時,簽署了一攬子文化交流的項目。1980年初,作為交流項目之一,中央電視臺開始于每周四晚播放科幻電視劇《大西洋底來的人》。
美劇在中國的歷史進程,就此開啟。
《大西洋底來的人》講述了亞特蘭蒂斯最后的幸存者“麥克·哈里斯”在地球發生的故事,是一部劇情也沒有太多沖突刺激、尺度也相當“純凈”的科幻片。
但在那個中國人民剛剛告別十年動亂,開始再度睜眼看世界的時刻,這劇的意義不可低估。忠實觀眾,編劇史航回憶這部美劇時感慨:
我們之前在自己的國家里斗來斗去,突然發現別的國家的人不用斗來斗去,于是會關心他們是怎么生活的。不光人類,還關心天上的鳥怎們活著,海里的魚怎么活著。知道了大自然更多的東西后,內耗的心思會弱些,起碼不至于更想把自己的領導打成右派,或者檢舉自己的隔壁是美國特務。
除了在精神上感悟出深刻觀后感,追劇青年們還效仿主角麥克·哈里斯,對自己的外在形象進行全新改造,爭當潮人——主角麥克·哈里斯戴的“蛤蟆鏡”,一度被稱為“麥克鏡”,成為當時的時尚青年的必配裝備,是整個80年代的潮流Icon。
很多歷史照片,就記錄著這股潮流。
“麥克鏡”青年
但是,在那個乍暖還寒的歷史時刻,《大西洋底來的人》曾被視為資產階級“毒草”,同鄧麗君的“靡靡之音”一道被批判過。而追劇青年們模仿主角的愛美之舉,遭到了老頑固們的猛烈炮轟。
一些批評“后進青年”的宣傳畫上,反面形象們戴著“麥克鏡”,手提收錄機,穿著喇叭褲,被視為腐化墮落的異類。
但也正因如此,追劇青年們戴“麥克鏡”的行為,在當時卻有著沖破舊束縛、舊禁忌的意義。
時光一去三十多年,“后進青年”與“老頑固”誰代表著時代的潮流,誰淪為了歷史的笑話,已經一目了然。
2.加里森Cos風波
戴起“麥克鏡”,只是中國青年追劇的開端,更加生猛的故事還在后頭。
1980年10月,央視引進的第二部美劇《加里森敢死隊》開播,每周六晚8點播放一集。
不論是從觀眾人數來看,還是從熱度持續的時間來看,《加里森敢死隊》都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現象級”的美劇。
在80年代,《加里森敢死隊》的地位相當于今天的《復仇者聯盟》,也可以相當于90年代的《古惑仔》。
本來還以濃眉大眼的樣板戲英雄們為偶像的年輕人,因為這劇受到新鮮炸裂的沖擊。
劇里的幾位主角,除了“頭兒”是一位美軍“干部”,其他都是從監獄里撈出來的囚犯,屬于要被批斗的“黑五類”。
《加里森敢死隊》海報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喊自己的領導為“頭兒”
與其說他們是“英雄”,不如說是因為時代而被卷入戰爭的“反賊”。這些反賊就像梁山好漢一樣,個個身懷絕技,有像時遷一樣的神偷,有擅長溜門撬鎖的盜賊,有演技高超、擅長坑蒙拐騙的“戲子”。
其中人氣最高的,當屬人狠話不多的“酋長”,擅使一把飛刀。不計其數的青少年都想變身成為現實版“酋長”,于是買一把蝴蝶刀開始苦練。一時間,全中國不知有多少大樹成了他們的靶子,被戳得遍體鱗傷,可憐極了。
人氣擔當“酋長”
當時,國人的文化娛樂選擇特別少,電視還沒有成為大眾消費品。即便是在大城市里,每百戶家庭擁有的電視機數量都不到10臺。情節刺激,打斗激烈的《加里森敢死隊》,在那樣的年代里,足以制造萬人空巷的場面。
如饑似渴的觀眾們,追劇勁頭比咱們找《權力的游戲》《行尸走肉》下載資源的勁頭要猛多了。趕上首播的時候,就連小偷也得給自己放個假,找地兒看電視去。
80年代追劇場面
不過,同只是遭遇一些老頑固Diss的《大西洋底來的人》相比,《加里森敢死隊》的命途更為坎坷。這部26集的電視劇播完第16集后,出現了一行黑底白字:
本劇播放完畢
這下可急壞了追劇的觀眾,弄不明白怎么回事的他們,紛紛給中央電視臺寫信追問真相,這成了CCTV歷史上的大事件。
那些信紛紛石沉大海,劇迷們只能一天又一天地等下去?!都永锷宜狸牎吩谘胍暰痛藬喔@一斷,就是11年。
這11年里,電視臺沒再重播過加里森,而百無禁忌、啥片都有的錄像廳,成了新興的風口。很多錄像廳老板把《加里森敢死隊》當成最大賣點,青年們趨之若鶩,開啟地下追劇生涯。
80年代錄像廳
而《加里森敢死隊》重回地上,已是1992年的事情了。那一年,總工程師在南海邊寫下詩篇,確保改革開放的步伐不可阻擋后,這劇的后10集才得以在央視繼續播出。
2003年8月,《中央電視臺的第一與變遷》出版,給出當年為何停播的答案:“這部26集連續劇播放一半時,被認為是一部打斗胡鬧的純娛樂片,沒有多少藝術價值而停播。”
然而在很多相關資料里,我們還能找到更深層的原因。
雖然只是一部美劇的停播,但要說透這些原因,還得回到它的時代里去看。
1980年,也就是《加里森敢死隊》開播的這一年,中國的大新聞之一,是持續25年之久的上山下鄉運動結束了,大批知識青年返城待業。盡管高考已經恢復,但錄取率遠遠不足以讓大多數待業青年考上大學,就業壓力比現在大得多。
當思想苦悶的待業青年們遇見《加里森敢死隊》,紛紛借用這個電視劇的名字,自嘲自己上的是“家里蹲大學”。
不過還有一些躁動青年的荷爾蒙,無法通過自嘲來釋放。在社會上難尋容身之地后,它們很容易被點燃為不安定的火焰。
一時間,很多待業青年也拉上幾個狐朋狗友,組成自己的“敢死隊”,練習飛刀、吸煙喝酒甚至盜竊搶劫。很多案件一查,作案的都說自己是模仿《加里森敢死隊》。
當時的媒體報道
甚至連唐山菜刀隊這樣引發1983年嚴打的大規模流氓組織,也被一些人和這電視劇扯上了關系。
這恐怕是中國青年追劇史里,最生猛,卻也最出格的故事了。
命苦不能怨政府,點背不能賴社會。這些追劇狂人們違背道德也違背法律的“Cosplay”,沒有任何理由不被鐵拳猛錘。
而在那樣一個不安定時期,對撩撥社會青年荷爾蒙的《加里森敢死隊》禁播,也完全可以理解。
但如果將當時的社會動蕩,都讓一部電視劇背鍋的話,也沒有什么說服力——難道眼上蒙了幾十年的紅布,到頭來還不如幾集美帝的電視劇好使?
3.從正大劇場到《越獄》
雖然美劇在80年代的步伐有些磕磕絆絆,但在轟轟烈烈、不可阻擋的改革開放洪流沖擊下,自80年代末至今,不斷有新的現象級美劇誕生。
在這里我們就做個簡單盤點:
1988年,上海電視臺引進《神探亨特》,此劇熱度持續至90年代。亨特有魅力,他的搭檔迪迪·麥考爾有顏值,這部偵探劇兼具偶像劇的作用。劇中兩句經典臺詞——“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一切都將成為法庭證供”“上帝安排的”,被中小學生一遍遍模仿,堪稱時代之聲。
亨特和迪迪·麥考爾
到了90年代,于1990年4月21日開播的《正大綜藝》子欄目——《正大劇場》,令美劇在中國的歷史進程迎來一段黃金歲月。
《俠膽雄獅》《霹靂游俠》《女超人》《環游地球八十天》等等劇集,成為很多70后、80后的美好回憶。
《正大綜藝》開場片頭
《俠膽雄獅》可以說是一部現代都市版“美女與野獸”
《霹靂游俠》講述是警官麥克·奈特與智能跑車“基特”伸張正義的故事
《霹靂游俠》開場
不能不提的還有《女超人》——這才是我在屏幕前認識的第一個超級英雄!
但如果要選出90年代最現象級的美劇,最沒有爭議的答案只能是《成長的煩惱》。
《成長的煩惱》片頭
1990年,166集的美國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在上海率先開播,此后又在各大省市臺、中央教育臺反復重播,尤其是每逢暑假,它的存在感絲毫不遜色于《西游記》。
許多年以后,很多人還能隨著那熟悉的旋律哼唱起片頭曲《As long as we got each other》,然后想起曾經陪自己度過炎炎夏日的那一家子:爸爸杰森、媽媽麥琪、哥哥邁克、姐姐卡羅爾、弟弟本恩。
尚未成名的布拉德·皮特與17歲的“小李子”也參演了《成長的煩惱》
進入21世紀后,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為中國千家萬戶送來了價格親民的電腦與MB級別的寬帶。曾經坐在電視前不可自拔的少年們,被互聯網拽到了電腦屏幕前。
看美劇這件大事,就此發生了革命?!鞍徇\”美劇的生產力發生劇變,廣大人民群眾再也不需依賴各大電視臺的譯制,轉而追隨各大美劇社區、下載站與字幕組。
2002年左右,F6聯盟等最早的美劇論壇誕生,從其域名“friends6”可以看出《老友記》(又譯《六人行》)的啟蒙地位。
不過互聯網時代的美劇元年,一定屬于2005年。而互聯網時代的第一部現象級美劇,一定屬于《越獄》。
為啥?因為第一部現象級美劇《越獄》在這一年開播。它的火爆程度固然不能與《追捕》《三國演義》《西游記》這些電視時代的“現象級”相比,但卻創造了互聯網時代難以重現的盛景。
如果你穿越回2005、2006那兩年,然后再去趟網吧,會有相當大的概率會碰見一半人都在追《越獄》的壯觀景象。追劇陣營勢力之強大,完全可以和《魔獸世界》、CS這些熱門游戲相抗衡。
曾有外國機構統計,中國至少有幾千萬人看過《越獄》,比全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的總和還要多。
總之,《越獄》讓很多人開了眼,顛覆了他們對于電視劇的傳統認知?!凹静ァ钡母拍钜簿痛松钊肴诵?,每周等更新的習慣從此開始形成。
《越獄》的火爆,令整個互聯網上的美劇生態圈如同坐上火箭一般向前邁進。美劇網站、美劇社區、百度越獄吧如井噴一般涌現;人人、破爛熊、伊甸園、風軟等字幕組的名字從此深入人心,這些字幕組的成員很多是只干活不要錢,可以說他們身上閃爍著共產主義的光輝。
現在,盡管轟轟烈烈的“越獄熱”已成過去,但它對美劇在互聯網上的傳播生態乃至興趣社群的影響,仍在持續。
同之后的《生活大爆炸》《絕命毒師》《行尸走肉》《權力的游戲》《毒梟》《西部世界》等熱門作品相比,《越獄》遠遠算不上最出色的美劇,第二季之后的劇情出現十分明顯的崩壞。但在互聯網時代的美劇歷史進程中,它始終是最有意義的結點。
4.當我們追美劇時,我們到底在追什么?
不過,自美劇進入中國以來,總會時不時地被裹挾進意識形態的斗爭中。
80年代,美劇曾被指責是“資產階級毒草”,模仿《大西洋底來的人》男主角戴上“蛤蟆鏡”的潮人們,被老頑固們定性為“后進青年”。
戴蛤蟆鏡的后進青年
90年代,追美劇的青年少年,被看成是美帝搞“和平演變”的對象;新千年后,“文化入侵”的論調再度泛起。
直到現在,你隨便逛逛互聯社區或者社交媒體,依然有可能聽到抵制美劇的聲音。
而引進正版美劇的道路,也充滿坎坷。前幾年,搜狐、優酷等視頻網站引進《行尸走肉》《生活大爆炸》《無恥之徒》等正版美劇的行為就遭遇重創。
剛剛完結的《權力的游戲》,也鬧出不大不小的風波:直到5月24日,騰訊視頻依然未能播出最后一集,而按原計劃,它應該在5月20日9時與美國同步上線。
截至5月24日,第6集依然沒有播出
對此,官方給出的原因是:因介質傳輸問題,第6集未能如期上線——這個原因有著濃烈的神秘學色彩。
這些坎坷,這些風波,在動不動就提什么“文化入侵”的人看來,或許是值得肯定的正義之舉,是值得歡呼的“階段性勝利”。
但我從來不認為,這些年我們追的美劇,是什么“文化入侵”。
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看到的美劇,從提供下載資源到進行字幕制作,幾乎都是中國劇迷們的自發行為,有很多字幕組還是無償進行翻譯、制作,閃爍著共產主義精神之光,這里邊沒有任何“美帝”或是其它別有用心的組織的威逼利誘。
一句話,看美劇,是我們自由的、自主的選擇,很少有人給美劇買熱搜、買流量,更沒有人強行侵占我們的電腦、手機,把我們綁在凳子上,用支架撐起我們的眼皮,強迫我們看。
更何況,有大量美劇并沒有為美國歌功頌德,反而揭露著美國的陰暗,讓我們更能看清美帝的丑惡嘴臉,感受美國人民的水深火熱。
跟國內很多靠批判美帝吃飯的人比起來,這些美劇對美帝的抨擊更深刻,開火更猛烈。
比如《紙牌屋》戳穿了美帝民主政治背后的骯臟齷齪,《暴君》在講美國的民主自由思想在中東吃癟甚至引發災難,《無恥之徒》更是美國家庭劇中的一股泥石流,喪到極致,始終都在講美國底層人民如何在屎一樣的生活中掙扎。
《新聞編輯室》更是在第一季第一集就拋出一個議題:為什么美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然后用有理有據的精彩駁斥,推翻了這個根本不成立的問題。
《新聞編輯室》告訴你:美國根本不是最偉大的國家
我始終相信,誰也不愿把自己牽扯進意識形態這么沉重的事情里,我們追美劇,不過是因為想看好劇而已。
回顧39年以來能夠成為現象級的美劇,盡管風格各有不同,水平各有高低,但卻都在不同的時間點里,或顛覆著我們的認知,或戳中了我們對美好的憧憬。
80年代,《加里森敢死隊》顛覆著我們對于“英雄”的定義,他們未必是絕對無私、絕對正確的高大全人物,也可以有缺點、有七情六欲;
90年代,當全社會都在為獨生子女操心,擔心這些溫室花朵成了“垮掉一代”的時候,《成長的煩惱》為我們展示了另外一種家庭關系:爸爸和兒子可以是朋友,父母可以向子女傳授一些“早戀經驗”;
《成長的煩惱》里哥哥弟弟一起玩美版紅白機
到了2005年,《越獄》在那個韓國肥皂劇統治電視機的時代掀起一股風暴,讓無數苦韓劇久已的青年們大呼過癮。原來電視劇不必拖拖拉拉,屁大點事就能演個幾十集,而是可以和電影一樣,節奏緊張,懸念迭出。
2011年《權力的游戲》的開播,更是美劇全面走向巔峰的標志。它不輸《指環王》的史詩氣質,飽滿生動的角色,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殺起主角來毫不留情的殘酷劇情,一次次引起我們的熱烈討論。
而《老友記》《生活大爆炸》這些講述普通人友情愛情的情景喜劇,也讓我們這些被世俗生活所困的蕓蕓眾生,仿佛擁有了另一段人生經歷。
這些經典美劇被我們熱捧,原因有很多:擁有極大的創作自由,可以讓我們見識國劇少有嘗試甚至從未嘗試的題材;故事精彩令人一看就停不下來;角色有魅力舍不得讓他們領盒飯、下線;大尺度場景能夠滿足我們的獵奇心理;能夠讓我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更豐富的人生。
權游第8季豆瓣評分不過7.2,美劇的粉絲風氣與飯圈明顯不同
但諸多原因中,沒有一點是因為它們來自美國。
追美劇,從來不等于追美國。美劇里的爛劇,也一樣會被我們唾棄。
再來看看,自美劇入華后的39年里,被我們奉為經典的國產電視劇,不也同樣有著相通的優點嗎?不也同樣沖破了過去的條條框框,讓我們看到了創作自由的可貴嗎?
允許拿老干部開涮,我們就能在《我愛我家》里,與滿嘴語錄的老傅相識。
允許心狠手辣的黑老大也可以重情重義,我們就能聽到《征服》里的劉華強說著“不氣盛還叫年輕人嗎?”
允許展現近現代史上各方勢力、各種思想的交鋒,我們就能看到風云激蕩的《走向共和》;
允許父母的形象不只是慈祥有愛,我們就能在《都挺好》里收獲一個接一個的蘇大強表情包;
允許農民兄弟可以展示魔鬼的步伐,我們就能在《鄉村愛情》里欣賞到尼古拉斯·趙四的美妙舞蹈......
歸根結底,能讓我們追起來的,與其說是美劇,不如說是好劇。
能夠讓我們擁有難忘美好體驗的電視劇,不論它是外國的還是中國的,是美國的還是俄羅斯的,是印度的還是尼泊爾的,是地球的還是火星的,都一樣可以贏得我們的熱愛。
這是身為一個正常人,心底對于美好電視劇的向往,無關東方西方差異,無關任何意識形態。
我們追精彩的美劇,跟喜歡可口的美食,尋找好聽的音樂,追求可愛的姑娘,迷戀美麗的風景,關注班長這樣帶勁的公眾號一樣,是生而為人的本能。
搞不清這個問題的本質,一味將美劇、外來文化看成洪水猛獸、喊打喊殺的人,只有一個結局:和80年代那些抨擊“后進青年”的老頑固一樣,淪為歷史的笑話。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聲音,它們匯聚到一起,讓這個世界豐富多彩。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思想里,從來沒有老頑固們的一席之地。
假如有一天他們的聲音徹底消失,我不會有半點惋惜,只會起立,鼓掌,歡送。
每一年,每逢重大的、可以被寫進中學教科書的歷史事件,總是會有人提醒我們要銘記歷史。那今天我也講一段歷史,讓老頑固們也銘記一下:
1957年的一個夜晚,兩名蘇聯士兵在漆黑之中爬過東柏林的柵欄,闖到一個剛剛熄燈的西德哨站里。哨站的人急匆匆地打開燈,把兩名入侵者團團圍住,結果發現他們看上去相當可憐,滿身污跡、驚恐不安,就像是穿著不合身軍服的孩子。
經過一番緊張盤問,哨站的人得知他們是來投誠的。一個懂俄語的人問他們:“你們為什么冒這個險?”
其中一個蘇聯士兵,身體仍然在發抖,但卻用堅定的聲音回答說——
我們的長官,不讓我們聽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