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原來是與“具象”相對,泛指沒那么好描述的現象——近年來衍生為互聯網詞匯后,連“抽象”這個詞本身也變得越來越抽象。
和“抽象”搭上關系的,最近又加了一個新群體:吉祥物。
上個月,“教皇國”梵蒂岡公布了2025年圣年的官方吉祥物“Luce”(意大利語意為“光”),在發布會上,大主教Fisichella首次展示了“Luce”形象實體化的模型。
顯然,這是一個濃烈“二次元風格”的吉祥物,擁有十字架元素的同時,也擁有一雙漂亮的、大大的藍眼睛。
據介紹,吉祥物的設計靈感源自教會“希望即使在年輕人所喜愛的流行文化中也能生存”的愿望?!癓uce”的一經亮相,很快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股熱潮。
各路二創也進一步擴大了“Luce”的影響力。一些繪師甚至將“Luce”與其他知名二次元角色進行聯動創作,讓這個吉祥物在二次元世界中大放異彩。并且不那么意外的是,“Luce”也出現在了3D區,在各路群體中刷足存在感。
梵蒂岡教廷同時宣布,她將代表教廷參加2025年的大阪世博會,在那里,“她”或許將面對一個抽象界的勁敵。
2022年,大阪-關西世博會官方設計圖公開。這位造型奇特的吉祥物被取名為「脈脈(MyakuMyaku)」,藍色的部分代表的是「水」,紅色的部分代表「細胞」。
據大阪世博官網介紹,該候補C方案從最終參與候補的3個作品中勝出。脈脈」是細胞、水合而為一時誕生的「神秘生物」,身份不明,因為在尋找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會改變外觀、變幻出各種形態,目前的模樣則是「脈脈」在模仿人類。
官方給出了這個吉祥物的含義:吉祥物像水一樣流動的、可隨意改變形態,代表了大阪“水之城”的寓意。
同時由于LOGO設計主題是“生命的光輝”,也象征著繼承了1970年大阪世博會DNA的“細胞”。
只是脈脈極為抽象的畫風和造型自然逃不過日本網友無情的吐槽,在設計圖公布后就有網友留言表示大阪世博會吉祥物“太棒了,不過作者還是快點去醫院看看病比較好.......”
結合近年來的一些“時事”,更有甚者會調侃這樣的設計不但極具感染性,更兼具感染力和放射性。也有國內網友戲稱脈脈“就像是新浪微博吉祥物‘大眼仔’的變異體”。
奇特的外型設計、藍色的身體,還有配上圍繞在頭部的紅色圈狀物、再加上5只眼睛,跳脫了傳統吉祥物的可愛形象,這些都是網友們批評的要素,人們說它“太詭異、太獵奇、小孩看了會哭”,一直持續到……它正式出了周邊的時候。
是的,23年4月世博會官方相關周邊商品“搶先售賣”之時,許多店鋪的庫存立刻被搶購一空,排隊也不一定買得到。
而在不久前的10月底,脈脈還與熊本熊、三麗鷗等人氣角色也將一起同慶、推出限定跨界商品。對此大阪市可是卯足了勁,官方商店一口氣推出幾十款商品,從環保餐具、機能涼鞋、聯名公仔到應有盡有,在掀起新一輪“抽象畫風”潮時,商業開發上自然也賺的盆滿缽滿。
而這,或許只是近年來吉祥物“抽象化”,又一個代表案例而已。
吉祥物的前世今生
“吉祥物”一詞源于法語“mascotte”,意為幸運符。它被用來描述任何能給家庭帶來好運的東西。
該詞最早出現在 1867 年,由法國作曲家Edmond Audran推廣,他創作了歌劇“吉祥物”,該歌劇于 1880 年 12 月上演。該詞于 1881 年進入英語,意為與人類組織相關的特定生物體,作為符號或活體標志。
但是那時的吉祥物還不是后世人們所熟知的含義,更多是作為賭徒使用的俚語為法國人所熟悉。隨著時間的推移,吉祥物從“動物”演變為“二維幻想生物”,最后演變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三維吉祥物”。
20世紀中期,受美國木偶戲的影響,體育組織最初想到用動物作為吉祥物,為觀眾帶來娛樂和興奮。在吉祥物成為虛構的圖標或穿著西裝的人之前,動物主要被用來給比賽帶來不同的感覺,并給對手球隊帶來恐懼。
吉祥物在體育賽場的屬性價值逐漸被人看到,它讓人們不僅可以獲得視覺享受,還可以與吉祥物進行身體互動。
營銷人員很快意識到三維吉祥物的巨大潛力,并接受了裝扮成木偶的想法,這一變化鼓勵其他公司開始創建自己的吉祥物,結果不僅是在體育行業,在許多其他組織中,吉祥物都成了必需品。
從奧運會的歷史來看,目前最早的奧運吉祥物就是1972年慕尼黑奧運中出現的金獅子“威力”。此后,幾乎所有舉辦過夏季或冬季奧運會的城市都設計和推廣了與主辦國文化相關的吉祥物,即當年奧運會的整體“品牌”。
例如,不久前結束的巴黎奧運會,吉祥物弗里吉的設計理念就來自于法國傳統的弗里吉帽。
一般來說,吉祥物一定程度上能加強營銷效果,透過形象歡快的吉祥物,能夠很快的加深商品、活動和公司的形象記憶,這也是每屆奧運吉祥物選拔,乃至其他組織或活動的吉祥物挑選都要大費周章的原因。
除了促銷外,吉祥物也有讓某一團體凝聚向心力及討吉利的作用,大家亦可透過吉祥物,來了解其對應事物的文化內涵。吉祥物也隨著被廣泛運用而著重文化內涵。
很多大型活動中,活動主辦方往往都會設計一個或一組吉祥物從而生產周邊玩具賺錢,這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現象。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后,吉祥物冰墩墩更是一夜爆火,出現了“一墩難求”的局面。
不僅是在體育賽事和大型活動層面,吉祥物在企業界、游戲行業也很常見。
對于游戲行業的吉祥物來說,除了要具備高度的影響力外,還能代表他所在的游戲商的公眾形象,并能對游戲業的發展歷史起到不可磨滅的影響,像任天堂的馬力歐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游戲行業的吉祥物更像是一種亞文化符號。
吉祥物如何變得抽象
這事得分為兩方面看,一方面是吉祥物本身,近年來的一些案例的確“看著就很抽象”。
從大型體育賽事和大型活動有吉祥物起,差不多過去了有將近50多年的時間,這50多年的時間里人們的審美觀念、代表思潮也在不斷變化,放到吉祥物的設計場景下,也催生了很多讓普通人不是很好理解的案例。
例如當年南京青奧會吉祥物叫砳砳(音同樂),是以雨花石為創意源泉,用動感、現代的方式對雨花石的自然形態進行了藝術抽象處理。
對于網民來說,這更像五彩腰子、變異豌豆等。當年青奧會舉辦不久,吉祥物砳砳又有了自己新的名字:二胡卵子。
在南京方言里,二胡卵子意思是指小孩比較調皮搗蛋。這個名字隨著砳砳在青奧會期間,賣萌、摔倒、擺pose等各種瞬間被拍下并發布到網上,引發笑點的圖配上幽默的文字,在社交媒體上進一步病毒式傳播。
一開始覺得略丑,但一旦接受了這個設定,二胡卵子也突然變得好萌。二胡卵子雖然丑得別出心裁,但并不令人反感,比如那大腰子一般的身姿,魔性的臉盤,著實讓人過目不忘。
前文提到的脈脈,當然同樣也是這種抽象吉祥物的代表,不說是大阪世博會的吉祥物的話,說是克蘇魯世博會絕對沒有人會有一丁點質疑。
但另一方面,在“抽象?!钡囊恍┙馕鲋校静⒉痪邆涑橄髮傩缘募槲镆沧兊贸橄蠡?。代表案例就是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
海寶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吉祥物,意為“四海之寶”。海寶以“人”字為基本造型,以藍色為主色調。
“海寶”的名字朗朗上口,也與其身體的色彩呼應,符合中國民俗的吉祥稱謂原則。“海寶”的名字與吉祥物的形象密不可分,寓意吉祥。
也許不少人還記得當時為了宣傳世博會,海寶甚至還擁有自己的動畫劇集和聯名游戲。
《海寶來了》是一部208集系列動畫片, 該動畫片共分為3季,共208集,每一集13分鐘,每集動畫片采取二段式結構,一段故事劇集,一段世博知識小貼士,將故事的可看性、世博的知識性巧妙融合,在對彩虹城的追尋中展示上海世博園的迷人魅力。
為了更好宣傳世博主題,上海城市動畫有限公司攜手上海酷嚕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青少年網絡虛擬社區—海底世界運營商)共同推出“海底世界”之資料片《海寶彩虹城》。這款游戲曾經在4399小游戲網上,人氣非常之高。
只是可能讓海寶萬萬沒想到的是,在世博會的十余年后,早已過氣的昔日網紅卻因為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翻紅網絡。
今年9月份,一網友的評論截圖中,一女生說自己男朋友是上海人,兩人恩愛時男朋友會大喊”滬爺沖擊”,由于這種行為過于逆天,一時間消息在網上瘋傳,引發各路樂子人熱議。
而后博主@初霧chuki,將滬爺沖擊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結合到一起制作成了表情包。除此之外作者還制作了一整套的上海方言與吉祥物的表情包,并且還配上了魔性配音,甚是好玩。
隨后北京網友們表示不服,將2008年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制作了相對應的“京爺沖撞”表情包,一時間雙方展開了京滬斗圖大戰。然后其他省份的網友也不服,也做了對應地區表情包紛紛加入戰場,之后網上各種各樣的“XX沖擊”上線。
但凡有過城市吉祥物的省市,都搬出了自家的吉祥物,勢要全國上下一齊“沖擊”。
當然這些沖擊表情包中,大家發現還是海寶相關的最有喜劇效果,這主要也是因為海寶本身造型就非常適合進行語音擬人化的表現,加上頭頂上的一撮毛也“頗具氣質”,讓表情包的魔性程度更上一層樓。
玩梗歸玩梗,細究起來海寶作為吉祥物抽象化,根源還是源自于大城市的一些地域文化現象,將這些地域文化現象娛樂化之后,一些火藥味逐漸減退。
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在這些表情包中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解讀樂趣,雙方都能各取所需玩梗。換句話說,把地域攻擊類的現象,抽象成一種網絡梗,其實恰恰說明大家相關事物的態度更多是諷刺和戲謔的。
而吉祥物本身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在承接各種抽象文化之外,本身也成為了抽象的一部分,甚至從中誕生更多由網友創造的梗來,而這恰恰是抽象的迷因會變得流行的另一方面原因。
人們總說時代變了,就是指的跳脫規則,用更先進的方式解決問題。在吉祥物上,我們似乎有看到了另外一層“時代變了”的含義,這既來源于吉祥物本身,也可能來自于時代文化,或許兩者皆有,本身也并不沖突——圖一樂,也不會是啥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