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電影市場真是跌宕起伏,《毒液3》風頭正勁,在內地票房一路高歌猛進。反觀劉德華主演的《焚城》,卻在眾望所歸中迎來了首周票房的尷尬境地。到底是港片走不出自己的“安全圈”,還是內地觀眾對這種敘事結構不再買賬?讓我們來拆開這兩部電影的“內核”,看看究竟是什么讓《毒液3》贏得喝彩,而《焚城》卻折戟沉沙。
《毒液3》的逆襲:北美“不靈”,內地“神靈”
《毒液3》的神奇逆襲,讓人不禁想問:一個北美被嫌棄到爛番茄評分跌至38%的電影,怎么就能在內地票房飛速上漲?要知道,2018年的《毒液》在內地拿下了18億票房,而《毒液2》卻因為未能上映,給了《毒液3》一個不被看好的開端。結果呢?誰能想到這部特效加喜劇的組合拳,會成為年底的票房黑馬。
內地觀眾似乎就是吃這套。看《毒液3》圖什么?就是圖那份輕松一笑。這個外星怪獸打架、嘴炮滿天飛的設定,再加上特效場面,剛好踩在了內地觀眾的娛樂G點上。有人調侃,《毒液3》這種“劇情簡單、效果拉滿”的大片,觀眾用不著帶腦子進場,能輕松刷爆社交平臺,這不就是現代觀眾的“周末剛需”嗎?
《焚城》的局限:格局太小,觀眾不買賬
劉德華的《焚城》原本被寄予厚望,科幻加災難的設定聽起來就不簡單。電影一開始就打出“純屬虛構”的大字,但背景設定在香港,主角們上演了一出地區級災難救援。問題就來了,觀眾心里不免嘀咕:這么大的事,香港單打獨斗,中央去哪兒了?這就是讓人“出戲”的地方。
內地觀眾習慣了看“國家隊”救援,畢竟真要有這種等級的災難,肯定輪不到一個地方官員當“救世主”?!斗俪恰啡瑳]有一絲內地視角,不少觀眾直呼:“這片子是在演平行宇宙嗎?”這種缺乏共鳴的設定,讓人感到故事的“格局”實在是有點窄。
港片的“老毛病”:自說自話,不夠國際
港片巔峰時期,靠的是敢拼敢想,從動作片到懸疑片,種類豐富,影響力覆蓋全亞洲。但這幾年,港片漸漸陷入一種“自說自話”的怪圈,拍的題材和視角都顯得有點“內向”?!斗俪恰肪褪沁@種思維的代表,它講的是本地的事,卻忽視了更大的市場對共鳴的需求。
《毒液3》懂得怎么適應全球市場,不單是給觀眾看外星怪獸,而是用內地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歡樂與特效?!斗俪恰啡绻芗尤敫鼜V的視角,或許就能打破這種“自娛自樂”的局限。觀眾想看的是有宏大視角和共鳴感的作品,不是一個地方官員孤軍奮戰的故事。
劉德華的努力與港片的困境
說到劉德華,沒人會質疑他的努力和演技。要是說《焚城》票房不行是因為演員,那真是冤枉他了。劉德華一如既往地用心,但再好的演員,也拗不過不接地氣的劇本。很多觀眾看完電影,惋惜地說:“這么好的演員,怎就栽在了一個‘小格局’的設定上?”港片需要的不只是天王加持,還要更貼合現代觀眾的需求。
《焚城》帶來的反思:如何走出“回憶濾鏡”
港片不能再抱著“回憶濾鏡”不放。老一輩港片迷對劉德華這樣的演員充滿感情,愿意進電影院捧場,但年輕一代觀眾可不吃這一套。他們需要的是新鮮、有趣、具備國際視角的作品。光靠一張情懷牌,只能換來短暫的關注。
《毒液3》的成功證明了,懂得如何用觀眾喜愛的方式講故事,才能贏得市場。無論是特效還是輕松搞笑的劇情,《毒液3》都給觀眾提供了“走進電影院值回票價”的感覺。港片如果能在故事中加入更廣闊的視角和一些觀眾能感同身受的元素,贏回票房并非難事。
未來的路:如何贏回觀眾的心
《焚城》的失敗不是演員或制作的問題,而是整體思路的問題。港片不能總想著靠“懷舊風”撐場,要邁開步子,結合更多現代敘事手法和視角。觀眾想看到的是多元、有新意的內容,而不是一個老調重彈的本地故事。要贏得觀眾的心,就得懂得走出“家門”,走向“國際”。
劉德華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港片的未來,得靠整個行業的革新。唯有貼近觀眾、與時俱進,港片才能重新煥發出它應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