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羅牌的起源大致應該是這樣的:首先塔羅牌的大阿卡那起源自古猶太人的卡巴拉,由于古猶太人跟古埃及人經常有接觸,也吸納了不少埃及的宗教符號。隨著中東戰亂頻繁,塔羅牌的前身幾乎消失,后來吉普賽人不知怎么學會使用塔羅牌,但相信他們似乎對塔羅牌的哲學層面未必十分了解,他們把它當作占卜工具。
十二至十四世紀間塔羅牌傳至歐洲,并風行在西方的中世紀,從很多當時的圖畫、書籍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蹤影,無論是王宮貴族或是平民百姓,塔羅牌無所不在。一直到教會的興起,塔羅牌被視為異教的神秘魔法,從此遭到打壓。在有心人士的保護下,塔羅牌還是存活了下來,在世人面前展現它的神秘氣息。教會的勢力減弱后,塔羅牌又可以得到發展,陸續有新的塔羅牌推出,尤其是十九世紀末,研究人員把塔羅牌和古猶太人密教的卷軸文物聯系起來后,塔羅牌的研究變的更有系統,偉特塔羅牌(Rider tarot)就是其中的代表。大家發現了沒有,塔羅牌這樣的占卜,和中國的抽簽類占卜類似,都是以抽選然后解讀牌意為基礎步驟。
塔羅牌并非指固定的一種牌,實際上塔羅牌種類繁多,至少也有上千種,但它們其實大多數都是由世界三大塔羅體系為藍本延伸而來的。選擇其中一種體系的塔羅牌來學習,掌握之后就可以在其下延伸出來的塔羅牌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來學習了。
塔羅牌三大體系:即馬賽塔羅牌(Tarot of )、偉特塔羅牌(The Rider-Waite Tarot)、托特塔羅牌,又稱透特塔羅牌(· Thoth Tarot )。
馬賽塔羅牌:馬賽塔羅牌是出自法國馬賽的經典塔羅牌。從十五世紀末開始,就有文獻記載當地出版了大量印刷的塔羅牌,今時公認的七十八張標準塔羅牌結構,即是依照馬賽塔羅牌的規格而來。
馬賽塔羅牌的畫風簡單樸素,它的小阿爾克納數字牌,就像撲克牌一樣,沒有故事的圖案,單純的畫出與該牌數字同數量的牌組象征而已,例如:圣杯四基本上就畫四個圣杯、錢幣四基本上就畫四個錢幣來表達。
馬賽牌在畫風上雖然較簡單,但眾學者對于馬賽牌的研究仍非常有興趣,著名的心理學大師榮格(C.G. Jung)即認為馬賽塔羅牌包含了人類心靈原型的象征。此外,馬賽牌在法國可以說比撲克牌還要普遍,只是在當地反倒是以玩紙牌游戲為主,在一般的商店即可買到。
韋特塔羅牌:偉特(韋特)塔羅牌是由著名的黃金黎明協會成員亞瑟·愛德華·偉特(··Waite,1857-1942)創立架構及帕梅拉·寇門·史密斯(··Smith)繪圖,所共同創作出這副影響后世最深、發行量最大的塔羅牌。
這副塔羅牌于1910年正式發行,其之所以能風行于全世界,主要有三大原因:
1. 偉特塔羅的小阿爾克納數字牌,與只是單純畫了小阿爾克納牌組象征的馬賽塔羅不同,其用了具體的故事圖象來呈現小阿爾克納的意義,淺顯易懂且又兼顧了神秘學內涵。
2. 作者偉特寫了一本解釋塔羅牌原理及占卜的書,書名為《經典塔羅》,這本書隨附于牌中一起發行,這是史上第一次塔羅牌中附上使用說明書,讓購買者能自行研究使用,而隨附說明書的創舉也成為了日后發行塔羅牌時的常例。
3. 偉特塔羅牌發行于1910年,其圖文皆為英文,而借著當時大英帝國的強盛及之后的美國崛起,使得這副在英國銷售最好的塔羅牌逐漸流傳至全世界。
受偉特塔羅牌影響而設計出的塔羅牌至少有數百種以上,且英語的塔羅書籍中,也有七成以上是以偉特塔羅牌為范本來寫作,故若要從眾多塔羅牌中選出一套國際標準版,首選絕對是偉特塔羅牌。
托特塔羅牌:托特(透特)塔羅牌是由近代極具爭議的神秘學家—阿來斯特·克勞利(·,1875-1947),在與佛萊達·哈里絲女士(·)的合作之下,花了五年的時間(1938-1943),融合了占星術、卡巴拉、易經、神話、煉金術、魔法等各種神秘學元素,所創作出這副以埃及為主題的塔羅牌。其畫風獨具特色及抽象的美感,內容深度更是超越以往大多數的塔羅牌。而根據經驗,使用過這副牌的人大多認為此牌的靈修功能大于占卜功能,所以托特牌在利用塔羅牌進行靈修的人士當中,可說最為受到推崇。
韋特是比較具有權威的塔羅版本,乃至有了“塔羅即韋特,韋特即塔羅”的說法。韋特牌(Rider-Waite),是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塔羅牌,由古代著名塔羅社團“金色曙光”成員A.E.韋特精心設計而成,圖案古樸神秘,具有超強的預測能力。在古代,塔羅牌有著屬于它們自己的秘密社團。韋特就是著名的“金色曙光”社團中一位頗有影響的成員,他所設計的塔羅牌一經問世即受到了專業人士的如潮好評,并逐漸在世界內迅速流傳開來。
本文出自靈遁者易學大成書籍《樸易天下》。
靈遁者,原名王銀。中國獨立學者,1988年出生于陜西榆林市綏德縣,現居西安。 藝術家,國學起名師,作家。 2005年開始創作,至今已有10余年。其作品以樸素,深刻,具有洞見性和想象力,在各大網絡廣為流傳,深受讀者喜愛。靈遁者書籍閱讀:。靈遁者代表作品有靈遁者科普四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