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援助甘肅震區加拿大鵝羽絨服被倒賣。 圖源網絡
近日,有網友稱在閑魚上發現有人號稱售賣捐贈甘肅震區的加拿大鵝羽絨服。閑魚平臺回應稱,實際情況為該用戶為了蹭熱點引流售賣羽絨服,編造了賑災物資信息,屬于惡意營銷引流行為。平臺已第一時間下架商品,并對賬號永久封禁處理。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表示,這些不實信息已對甘肅地震災區的支援和救災行動造成了不良影響。針對這些情況,上海市慈善基金會高度重視并已向有關部門提出聲明。
以“賑災物資”為噱頭造謠、吸引眼球,是一種極其惡劣的行為,不僅對災區人民真實的困境視而不見,辜負了捐贈者的一片善意,而且損害了公眾對慈善公益活動的信任,僅僅下架和封號還遠遠不夠,必須依法嚴懲,才能起到應有的震懾效果,維護公共秩序和社會正義。
此次事件中,對于加拿大鵝聯合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贈的逾2000件羽絨服及防寒物資,質疑的聲音不少,進而產生不少子虛烏有的聯想,這種公眾的不信任,也助長了謠言的傳播。有網友認為,如此高端、價格上萬的羽絨服,感覺很難發放到普通群眾手中。其實,對于企業而言,調動手頭資源、捐贈自己品牌的產品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并且,對于在嚴冬之中的災區群眾和救災人員來說,這些御寒品質有保障的羽絨服是他們抗災急需的物資,是雪中送炭。
借災造謠,吃“流量飯”并非孤例。今年夏季,河北多地經歷了超強降雨。一名網民發布的“將救災物資當做超市商品”的造謠視頻竟然累計點贊11.4萬次。
為何關于慈善物資的謠言一再產生,并引來不少人圍觀,每次還都有人愿意相信?可見,對于善款善物的發放、使用情況,很受社會關注,但由于其如何發放和使用的透明度還不夠,難免引發公眾的一些猜疑。為了保護公眾的善心,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相關部門對于慈善物資去向的公開透明工作能否做得更好一些?如定期發布捐贈物資的使用情況報告,包括物資去向、使用效果、受益者反饋等,形式也可不僅局限于文字、表格,視頻、圖片等信息越詳細越好。
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是打破謠言、破除誤解的“照妖鏡”,進而提高公眾的信任度,讓更多點滴愛心匯聚成江海。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