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方遙遠年代的中國大地上,誕生了一部至今仍令人嘆為觀止的奇書《周易》。這是用最簡單的陰陽符號象征來闡說最復雜的宇宙、大自然及人類社會變化規律的最古老而奇特的哲學專著??v觀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大凡凝聚著人類智慧之光的思想,其源蓋出于《周易》。易道廣大,無所不包,體大思精?!吨芤住返男纬珊屯陚?,經過了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所以說,易道深,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吨芤住返恼芾砉饷l自遠古,映照今天,又源源不斷地啟迪著未來。
《周易》被稱為中華文化的根。在中國古代的傳說中,伏羲畫八卦,為我國文字的雛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國文化的開端。文王的兒子,創造周代文化黃金時代的周公,著作《爻辭》。用文字闡述易理,始成《周易》。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潛心讀《易》,使人深切感受到《易》學智慧于人生各領域中之無所不在。孔子晚年喜易,序彖、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經過歲月的浪淘沙汰和鑒別比較,歷史終于選定了班固《漢書·藝文志》的說法,“《易》為群經之首也”,這就成為歷代經學研究者共同遵循的觀念。
《周易》以陰陽變化闡釋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以占斷啟示天理亦即人道的變化法則,究明這一法則,就可以把握人生立身處世的要諦。綜觀《周易》六十四卦,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生哲理,是先哲們對人生經驗的積累和思考,閃爍著探索人類未來道路的智慧火花,也回蕩著對后人的苦心勸誡,其深刻、其博大、其用心良苦,不能不令人嘆服。了解《周易》的思想,要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系辭”中,去仔細玩味,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周易》中的人生哲理,微言大義,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順應時勢,剛健自強。
人類生活在廣袤無涯的大自然之中,每日一抬頭就見到遼闊的天空,一舉足就接觸厚實的大地。日月運行,寒暑更迭。“天”之雨露和“地”之膏澤養育著人類及大自然萬物。天地的變化,風雨寒溫,陰晴霜雪,動靜炎涼,無不直接影響我們的生存現狀。因此,天地變化規律,成為人類自古以來最為敏感的問題,也成為以探究“天人”之學為主要內容的《周易》哲學的一條主線?!兑住肥翘烊酥畬W?!兑住肥鎏炖?,天理即人道。人怎樣與自然界(天、地)相協調?這是事關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因此,古人歷來十分重視對這一問題的探索。漢代學者講求的“天人感應”,孟子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均是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的某方面思考?!断缔o下傳》追述伏羲作八卦的情狀時說:“古者包犧(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天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p>
《周易》教導人們做事要順乎時勢。所謂“順”,就是承天而時行。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凡事都應順勢而為,不可強求,更不能逆取。強求逆取之事必有后遺癥。若時機尚不成熟,應耐心等待。任何事物永遠都在變動之中,“變易”是整本《易經》最關鍵的內容?!兑捉洝返牡览?,是在無路可走時,就要變化,變化就能通達,通達就能保持長久。黃帝、堯、舜能遵循這一變通的原理,當然會得到天的保佑,吉祥沒有不利。所以,不必奔波辛勞,垂著手無須有所作為,就使天下太平。讀過《周易》的人要明白,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目前的狀態,接著它遲早會變向相反方面去。變易而不易,復雜而簡易,于變化中生成與發展,于反復中保持統一與和諧。而這一剛健中正,無窮無盡,永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之所在。
《周易》產生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一開始形成就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緊密聯系在一起,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的命運變遷規律的總結,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禍福經驗的積累和哲人們對這些經驗思考的結晶。《周易》從產生到完善,三易其名,歷時數千年,許多結論是先人通過無數次的親身體驗,是用犧牲、苦難和挫折換來的。這是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一個根本區別??档略f:“我們的責任不是為了制作書本,而是為了制作人格;不是為了贏得戰役和疆土,而是為了行為間的秩序和安寧。真正的大師的杰作是一種合宜的生活方式?!笨档碌睦硐牒推谂伟档略趦鹊奈鞣秸軐W家并沒有能達到。但是早在幾千年前中國人的《周易》已經做到了。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倡導“知行合一”,中國的學術歷來和社會政治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吨芤住返念^腦就是地地道道地徹底代表中國人的心態,幾千年來中國人很重視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掌握時機,順應時勢,洞察幽微,轉危為機,中國人把這一過程叫做“幾”(可視同為“機”)。所以,《易傳》說:“知幾其神乎?!睅资强梢哉莆盏降?,掌握幾靠什么?靠一種直覺的能力。政治家觀時變,如張良、諸葛亮看社會變動,所以他們有先見之明,那就是從幾著眼。因為每一個時代開始的時候都有一個發動的過程。什么時候,從哪個地方發動呢?一般人糊里糊涂,聰明人、冷靜的人才看得清楚。政治家看時代要看趨勢,看事變之幾。
整本《周易》往往用自然的規律來說出人事的變化,由現在有這樣的“因”導致未來有這樣的“果”。人類的變化和人類建立的社會就是《周易》所說的“人文化成”。而“文化”兩字的意思,就是由此而來。中國古老的《書經》(《尚書》)已經說出“人惟萬物之靈”。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這是說,無心,無思,致誠,達到人我兩忘的極度寂靜,就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惡,吉兇禍福,也就是通達神明,必然就能擔當天下之事“易與天地準”就是《周易》這部經典與天地相應不違,絲絲入扣。任何事情都在發展變化,天有春夏秋冬,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風水輪回轉。就人事來說,我們在最不幸的階段時,要利用這個時機來磨練自己的心性、才能和知識,為將來的發展做好準備。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的一切災難就是未來幸福的基石。今天的災難越重,未來的幸福就越大越多。“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敝腔?,應當像天一般高明;行為,應當像地一樣謙卑;睿知圣哲,遵循這一天地的法則,崇尚智慧與禮儀,使道德修養有所成就,而能施展于事業中,就不僅獨善其身,而且兼善天下了?!芭e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币嗉?,將道德修養,聰明才智,施展于事業中,使人與物一并得到濟助,因應天地的變化法則,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這才是“盛德大業”。又說:“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薄吧^易?!庇斜ж摰馁t明君子,就應當體察天地生生不息的大德,日新又新,致力于無窮的偉大事業。
《周易》把自強不息作為天理第一法則,人生第一要義。以天地為準則,確立了人生規范,以宇宙恒久無窮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勸勉人生應當自強不息,造福社會。這是《周易》的道德理想。對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中華民族精神來說,自強不息的堅確氣質,是其最高的哲學基礎。這主要體現在《乾》卦中。君子的行為,是以完成品德修養為目的。君子追求學問,以累積知識;抱著懷疑的態度,以明辨是非;以寬厚的態度,待人接物;以仁愛的態度,為行為的準則?!胺虼笕苏?,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君子就應當像雷雨般普施恩澤,為人類造福,這樣才能夠興起偉大的事業。個人若是缺少了陽剛正氣,則見義不能勇為,遇難不敢舉步,怯弱無能,碌碌無為,生命終將成為毫無價值的擺設!同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若少了陽剛之氣,也將無法振奮自強,無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梢哉f,陽剛之氣是大自然及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生命靈魂之本質基因。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傳統文化也可以說是由《乾》《坤》兩卦背后深層的哲學思想發展而來,所以《周易》對中國文化有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國文化的綱領就是尊乾而法坤。人生道德修養,自應以天地的道理為準則,效法自強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進不懈,使自己在品德學識修養上有所成就,然后在事業上施展抱負,才能共同促進社會發展,人類向上;這就是參贊天地造化的功能,至高無上的大事業;而道德與事業的關系,也由此產生。
第二,堅守正道,常懷憂患。
冷靜考察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社會的現實環境,往往影響、陶冶甚至決定了人們的思想品格。善與惡,美與丑,正與邪,在人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著。于是,中國古人確立了“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十一世紀初葉,中國北宋的著名哲學家張載提出“《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的觀點,相當精確地概括了《周易》哲學明顯的思想傾向與關注人生品格修養的憂患意識。為君子謀,是期盼“君子”修美品德,發揚正道,在社會與人生中發揮光明的作用;不為小人謀,是渴望正氣壓倒邪氣,廓清乾坤,滌盡污垢,讓人間充滿奮發向上的真、善、美。這種哲理傾向,對于我們今天道德文明的建樹與改良也具有深刻而有益的借鑒作用。
《周易》教導我們行動必須正大光明,才能獲得正義力量的支持。只要安詳的執著于正道,就會吉祥。說明直率、方正、寬大,為做人的基本態度?!断缔o傳》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比祟惽笊娴哪康呐c法則是不變的,但由于自私,個人的利益不同,以致產生不同的想法與做法。當你周圍的人們通過種種欺詐的手段和不誠實的行為而暴富起來的時候,當其他人搖尾乞憐、一心向上爬的時候,你要保持自己的尊嚴和清白,不要同流合污。當有的人靠溜須拍馬換來一個又一個成功的時候,你要善于保持內心的寧靜,不要因他人的這些成就而痛苦。當你看到有些人為了名利像狗一樣爬行的時候,你要能頂住世俗的壓力,敢于特立獨行,出污泥而不染?!昂驴韶?,以時發也”?!罢隆笔敲利惖奈牟?,必須含蓄,才能繼續保持純正。不過,美麗的文采,難以長久隱藏,隨著時間,會被發現,或許不得不跟隨君王,從事政務。但不可重視個人的成就,最后才能有結果,這正是智慧的光明遠大。君子以敬慎的態度,使內心正直;以正義的準則,為外在行為的規范;只要確立敬慎與正義的精神,他的德行,就不會孤立。所以說:只要正直,有原則、寬大,用不著學習,也不會有不利。
《周易》十分重視人的道德修養,認為養德是堅持正道的基礎?!吨芤住分械摹暗靡舛煌?,持盈保泰”、“收緊袋口,不會有過失,但也不會有榮譽”,是說言行應當謹慎?!吧撇环e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钡滦袦\薄,卻地位高貴;智慧低陋,卻圖謀大事;力量微小,卻擔負重任,就很少有不招致災禍的了。要通過修養道德,勤奮精進,努力提高自己的品位,成功美的能力;不斷明辨自己的知性,成功真的能力;增強自己的自由意志,成功善的能力。這也就是張載所向往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境界,真正實現孔子“興滅國,繼絕世”的理想。把斷滅了的國興起來,繼續下去,把斷絕了的世代復興,繼續下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就是最高的道德,也是中華民族所以長壽的一個獨特的根據。西方人始終不了解,中華民族為什么這么長壽。照他們的看法,一個民族歷史文化開一次花就完了,但中華民族還沒有完。依黑格爾看,春秋戰國開花以后,中華民族到秦漢以后就死掉了。這是民族的斷滅論。
貫穿整部《周易》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憂患意識”?!吨芤住氛芾碇獾囊粋€重要的穿透點,是通過超越時空的特定角度來透視人類過去、現在、將來的“憂患”所在,以尋求排憂解患的正確途徑。這就是中國歷代哲人視《周易》為“憂患之學”之所以然?!笆フ茏鳌兑住?,本之憂患?!薄断缔o下傳》對此特別指出:“《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孟子說:“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薄吨芤住返膽n患之學,正是要求在憂患中謀進取,圖發展?!肚坟浴洞笙髠鳌贰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名言,可以說是《周易》這部“憂患之作”的哲學思想之靈魂,它那足以使人在憂患中奮然振起的精神,不僅為往昔的有志之士灌輸過無窮的力量,也將為今人及后人建樹起一座愈經憂患愈堅不可摧的思想之金字塔。善良的人們希望,人類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應當不斷加快心靈凈化的步伐。今天的世界,固然有摩天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然而,傳統倫理美德的日漸衰微,一代怪誕迷茫思想的崛起,以及千人一面的只向往金錢物質的冰冷臉孔,驚心動魄的掠奪殘殺,像魔影一樣蔓延全球的艾滋病毒,這一切,難道還不足以引發我們的憂患意識嗎?清醒的人們坐立不安。中國的古人們用以“洗心”,用以“濟民行”、“明失得”的《周易》,能否借其一汪清泉來洗滌我們的心胸呢?在憂患中,我們不得不思索。從東方《周易》的哲理之光中,我們將能汲取多少足以排憂解患的哲學靈感呢?它所展示的濃厚的憂患思想及排憂解患的哲學啟迪,是否將賦于我們以神奇的靈感而開辟二十一世紀人類新的生存前景呢?以憂患而鍛煉世界,造福人間!或許,今天或明天的哲人們將會作出令人驚喜的回答。
第三,謹言慎行,秉持中庸。
《周易》告誡人們要始終言行謹慎,不可驕傲自滿?!皝y之所以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笨鬃右暾f:“言語是招致災禍的階梯。君主言語不慎密,輕率地喋喋不休,就會失去有才能的臣子;臣子言語不慎,就會多言招禍,喪失了生命;機密的大事不慎密,就會造成災害,所以,君子應言語慎密,不可以隨便發言?!薄吨芤住分谐3J且浴皾M招損”來戒惕教誨,樂極生悲?!盀E用最好的即是最壞的。”當具備智慧與德行的君子,已經顯現,受到注目,就處于危險的地位。這時,就必須時刻奮發,努力不懈,日夜警惕,不休不止的致力于德業的完成,謹慎小心,才能避免過失與災難,如果驕傲自大,就會招致危險。儒家主張,不單在多人的地方要小心謹慎,最重要反而不是在大庭廣眾之中,而是在私下的行動中也要小心謹慎。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周易》中闡釋了仁、義、禮、智、信、敬、誠、貞、順等各項德性。這是基于道德律和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陽的剛健正大,同時并一再提示陰的謙退靜穩。《周易》中兼備老子主張的“柔弱虛靜”的法則。《周易》又特別崇尚時中。清代惠棟說:“易道深,一言以蔽之,曰時中??鬃幼麇瑁铀甲髦杏故隹鬃又栽唬壕佣鴷r中。孟子又曰:孔子圣之時也。堯舜以來相傳之法也。知時中之義,則易思過半矣!”由此可見,《周易》對時間因素與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則的重視。這樣明天地之法,究陰陽之理,修性命之道,則進取退藏兼備,用以洗心研機,彰往察來,顯微闡幽,于可盡死生之理,通幽明之故,最后就可達到心安理得、無憂無恐、知天樂命的境界。惟有認識宇宙精神,透徹陰陽剛柔動靜變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達到這一步?!断缔o上傳》中說:“樂天知命?!薄墩f卦傳》中說:“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本恿⑸硖幨?,必須覺悟“成己安命”的道理,這是道德修養的準則。提高自己的德行是學習《周易》最關鍵的方法。由此可知有沒有成就,對自己、對人有沒有真正的利益,都是從德行來說的,這才是最高、最重要的。學易是否真正有大成就,和“存乎德行”是有密切關系的。
《周易》所說的人生最關鍵道理就是,任何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發展,也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老子》稱為“反者道之動”。這種哲理已經出現在三千多年的《周易》原文之中?!巴ā笔钦俊吨芤住返年P鍵精神?!巴ā逼鋵嵉扔谖覀兘裉斐Vv的“可持續發展”,它也就是“亨”。而亨是天地的大德之一。盛極而衰,是大自然的常則,應當警惕與節制。因為盈難以持久,滿則招損。不可爭強好勝,剛柔兼備,才能安全吉祥。運用法則而不可被法則拘束,惟有冷靜、客觀,不沖動,不逞強,不妄動,通權達變,才能掌握變化,善用法則??鬃诱f:“勤勞而不自夸,有功績而不自滿,有功績仍然對人謙遜,這是極其厚道。德說盛大,禮說恭敬,謙遜就是致力于恭敬,以保存應有的地位?!碧祗w運行,周而復始,剛健有力;君子就應當效法天,不休止的強制自己,努力不懈,力求進步,造福天下。
儒家講中庸,中庸是最高境界。中庸不但是儒家的心傳秘訣,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真諦。堯傳舜,舜傳禹都是“允執厥中”這四個字。朱熹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敝杏辜仁且环N處事方式,也是一種表達藝術。很多場合下,當我們要求別人接受時,若語調太肯定,別人會反感而抗拒。若我們用疑問的句式來說肯定的事,別人反而容易接受。所以我們寫文章不能用“絕對”、“一定是”、“必須”這些詞,而要用“差不多”、“我相信”、“大概”、“恐怕”等等,別人就比較容易接受。這就是技巧和藝術,對人盡量不要用指揮和命令的口吻。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按孔子、孟子的道理,這個中庸下面一定要有狂、有狷來支持。這個人如果既不狂也不狷,結果是鄉愿。這樣,中庸就會跟鄉愿差不多??追蜃幼钣憛掄l愿。所以中庸要有狂、狷在后面支持??裾哌M取,知不可為而為;狷者有所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是非,有道德意識。經過狂狷兩精神才達到中庸,這個中庸才是大成化境,這才是圣人境界。你想要做圣人,先要狂狷,要做圣人,先做豪杰??鬃与S機指點。耶穌也如此。所以,圣人不能干政治,圣人只能夠做圣人。圣人只能說雅量的話,體諒人,忠恕、謙卑。干政治就不能如此,不能無對。就是孔子出來做大官,他也不能采用圣人的姿態,他也一定要以官的身分,要守規矩,官有官要守的一套規矩。你不能以圣人的姿態做大官,你以圣人的姿態做大官那就糟糕了。所以說,術業有專攻,不可兼而得之。王者治國,圣者平天下。
《周易》是以宇宙大自然的法則、精神為準則,確立人類行為的規范。究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則與精神就能自強不息,面對森羅萬象、無數問題而能知變、應變、適變,得以促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向上,為全人類造福。由《周易》的思想就不難了解為什么《易經》被稱為“天人之學”而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一切學術思想的源泉,被推崇為“群經之首”了。要透徹地領悟《周易》中的人生哲理,必須懂得其象征意義?!吨芤住肥侨祟愖非笞杂傻牡南笳?。象征,是十分奇妙的藝術表現方式。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美學》中論及“象征藝術”時,對“象征”含義作了這樣的闡析: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現于感性觀照的一種現成的外在事物,對這種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來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種較廣泛較普遍的意義來看。因此,我們在象征里應分出兩個因素,第一是意義,其次是這意義的表現。意義就是一種觀念或對象,不管它的內容是什么;表現是一種感性存在或一種形象。人類哲學的精髓體現于這種奇奧深邃的思辨特色,這是古今中外哲學史上的一個共同現象。在西方的《圣經》哲學中,用十字架象征耶穌的精神,用羔羊象征教民們對上帝的信從;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用馬鞭象征駿馬,用紅臉白臉象征忠臣奸臣;在我們的日常習慣中,往往用老虎象征勇敢,用小鼠象征怯懦,凡此等等,皆是我們所熟知的象征形態。而八卦的象征,也同樣有著引人入勝的哲理魅力?!笆ト恕眲撛炝岁庩柖嬛?,人類明白了陰陽之理,便意味著世界出現了文明的第一道曙光,人類社會于是乎邁進了真正意義上的文明社會。試想,中國古代神話傳誦的盤古開天辟地,不正是開辟陰陽嗎?西方的《圣經》開篇第一章《創世紀》,記述上帝創造了第一個男人亞當和第一個女人夏娃,而只有當兩人吃了伊甸園的禁果之后,才真正廓清渾沌的迷霧,知陰知陽,邁開了文明的第一步,《圣經》也就從這里開始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這也不正是人類辨明陰陽的絕好象征嗎?
一部《周易》,寫盡了中華兒女的蒼涼與悲壯,是神州之光。它像心底驚雷,當頭棒喝,令人怵惕,催人奮進;是先哲在生于斯、長于斯、歌哭于斯的華夏土地上,用血、汗和眼淚寫成的至理銘言,全書飽含著對后人的規勸,對未來的期許。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的先哲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點燃智慧的火把,并世代相傳,為子孫們照亮了未來的人生之路。正因為有了它,我們這個民族才能夠幾千年來在坎坷跌宕的人生旅途中不畏艱辛,翻越高山,渡過險灘,跨越陷阱,歷經內憂外患而沒有倒、沒有散、沒有迷失前進的道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為之而自豪,都應倍加珍惜這一人生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