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電影市場,冰冷得讓人發慌。
你上一次進電影院是什么時候?
別猜了,八成時間是在懷舊。
《哈利·波特》重映,能沖上日票房前三,靠的是情懷;《焚城》上映,劉德華依然是票房保證,但這次,情懷失效了。
電影市場的寒冬已經來臨。
劉德華的新片《焚城》,災難片,特效、演技都在線,按理說,不至于票房撲街??上?,觀眾不買賬,票房一落千丈。
原因?
一位馬來西亞籍演員,廖子妤。
廖子妤,誰?演技呢?沒問題。她出現在不少港片里,《九龍城寨之圍城》《毒舌律師》……但你以為翻車原因是她的演技?不,她的言論。
最近,她的言論被網友扒出來,引發巨大爭議。雖未得到官方證實,但在如今的輿論環境下,誰敢碰這種“雷”?
觀眾炸了,社交媒體炸了。這位配角,成了導致票房下滑的關鍵人物。
觀眾質疑,為什么偏偏選她?
人才輩出的演藝圈,怎么偏偏是她?
甚至有人懷疑,這背后是不是資本在操控。
說到資本,那就不得不提《焚城》的監制,江志強。
他監制的另一部劇《執迷》也因為男主角吳慷仁的立場問題引發爭議。
再加上《焚城》里的另一位男配角白宇,和吳慷仁同屬壹心娛樂。
壹心娛樂,這幾年風波不斷,旗下藝人頻頻“翻車”:春夏因不當言論被封號、李現主演的《人生若如初見》下架……
網友不禁猜測,這背后真的是巧合嗎?還是資本操控著一切,甚至試圖改變觀眾的價值觀?
從廖子妤到壹心娛樂,似乎資本的觸手已經伸到了影視行業的每個角落。
他們利用明星效應,用爭議演員博取關注度,甚至在市場寒冬期,試圖通過粉絲經濟賺一把快錢。
可惜,觀眾不再是傻子。
想想《焚城》事件,你會發現,觀眾的覺醒早已開始。
劉德華加持,特效炸裂,卻因為一位配角的言論,被觀眾抵制,票房一瀉千里。
這說明什么?
觀眾不再只看表面光鮮的演員陣容、炫酷的特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作品背后的價值觀導向。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2024年的電影市場。
票房低迷,新片破億都難。這種市場環境下,資本更容易操控市場,推一些有爭議的演員和作品。
但是,觀眾不買賬。
《焚城》告訴我們——觀眾已經覺醒了。
他們有自己的判斷,不再盲目追星。
他們用行動表達立場,抵制那些有問題的演員和作品。
劉德華的光環也沒法拯救這部電影,票房低于預期。
觀眾用票房投票,表達了對立場不正演員的“零容忍”。
這可能是影視行業的寒冬,但也是一場大浪淘沙。
那些不顧價值觀、只為資本服務的作品,終將被市場淘汰。
影視行業站在十字路口。
是繼續讓資本操控,還是回歸初心,打造真正有意義的作品?
觀眾的覺醒,是挑戰,也是機遇。
《焚城》事件,給影視行業敲響了警鐘。
未來,影視行業應該如何重建觀眾信任?
首先,審查機制要更嚴格,不僅是作品內容,演員的立場也要審查。
演員黑名單制度,要建立起來。
那些立場有問題的演員,別再給他們機會。
影視公司和經紀公司,也不能只為利益服務,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
更重要的是,觀眾要提高媒介素養。
不要盲目追星,不被輿論左右,學會辨別作品的價值觀。
用理性的態度去選擇、去觀賞。
《焚城》只是一個縮影。
它背后折射的是中國影視行業的亂象,資本的操控,觀眾的覺醒,價值觀的博弈。
最終,影視行業的未來之路,還要靠全行業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