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紀念朱然墓考古發掘4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六朝考古學術工作坊第六期”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舉辦,介紹了一批六朝考古方面的學術成果。記者從會上了解到,近年來,南京地區的六朝東吳墓葬考古頗有收獲,發現了張昭、薛珝多位東吳重臣的墓葬。
會議現場。
六朝初期的南京被稱為“建業”,是東吳王朝的首都。三國時期,東吳政權占據長江中下游地區,其皇室成員、重要軍政人物死后大都葬于南京以及周邊區域。據各地的方志記載,孫堅、孫策、孫權、周瑜、魯肅等人葬于南京、廬江、鎮江等地,有的至今還有墓冢。
史料記載,孫權墓位于南京梅花山,但未得到考古證實。
不過,經過考古發掘進行證實的東吳名人墓卻寥寥無幾。1984年,安徽的考古工作者在馬鞍山發掘了東吳當陽侯朱然的墳墓,墓中出土的名刺(名片)證實了墓主的身份,這是第一座經出土文物確證身份的東吳名人墓葬;2019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市鼓樓區幕府山南麓清理了四座東吳磚室,根據其中一座出土磚地券,確認墓主為三國東吳名將、都鄉侯丁奉。
安徽馬鞍山朱然墓。
這次研討會上,考古專家介紹了近年來發現的另兩處三國東吳名人墓。
南京市江寧區文化旅游局的專家許長生介紹了對江寧區薛家邊兩座東吳墓的考古發掘情況。編號為m2的東吳墓是一座前后雙室的磚室墓,墓中出土金、銀、銅、鐵、瓷等各類文物40余件。其中一件青瓷魂瓶上有銘文“吳故使持節威南將軍都鄉侯沛郡薛珝鳳凰三年九月十日”。據銘文可知,墓主為東吳晚期名臣、威遠將軍薛珝。
薛珝在《三國志》中有記載,他曾擔任東吳“將作大匠”,率軍征討交趾,在出征歸來的途中病逝。沛郡薛氏是魏晉時期的名門,薛珝的父親薛綜、弟弟薛瑩、侄子薛兼都是魏晉名臣。編號m1的另一座東吳墓葬也與薛珝有密切關系,這兩座墓葬時代明確,為研究沛郡薛氏家族歷史、東吳喪葬制度及魏晉時期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來自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學者朱中秀介紹了南京孫吳張昭家族墓的考古收獲。他介紹,2022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南部新城油庫公園地塊的勘探中發現了576座墓葬,其中m171為豎穴土坑磚室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坑、磚室、排水溝等組成。盡管早年遭到盜擾,但仍出土金印、金鐲、銅弩機等遺物。
m171墓中的兩方金印成為解開墓主身份的關鍵,印文分別是“輔吳將軍章”“婁侯之印”。據此,考古專家們判斷m171的墓主是三國時期的東吳重臣張昭。在張昭墓附近,還發現其他七座同時期的磚室墓,出土青瓷卣、青瓷罐、青瓷硯等一批精美的青瓷器。這些墓葬以m171為中心,自西向東分布,并設有復雜的排水系統,共同構成張昭家族墓地。
《三國演義》連環畫中的張昭形象。
朱中秀認為,張昭墓是南京繼丁奉家族墓后發現的又一東吳重臣墓地。墓葬雖經盜擾,墓葬本體遭到部分破壞,但基本形制保存較好。對于南京六朝墓葬,尤其是孫吳時期貴族墓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三國志·吳書·張昭傳》記載,張昭,字子布,彭城人,早年渡江避難,輔佐孫策平定江東。孫策去世前,將自己的弟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希望他全力輔佐。張昭是孫權的重臣,對東吳政權的建立和穩固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孫權每次出征,他都會鎮守后方,領幕府事。孫權代理車騎將軍后,重用張昭,任命他為軍師。張昭性格剛直,對于孫權敢直言勸諫,所以孫權對他又敬又畏。孫權即位后,準備設立丞相,大臣們推薦張昭,但孫權內心對張昭有所不滿,先后用孫邵、顧雍二人為相。嘉禾五年(236年),張昭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謚號“文”。
94版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的張昭(中)和諸葛亮。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也多次寫到了張昭。第二十九回寫道,“小霸王”孫策臨終前囑咐弟弟孫權“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也就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典故;赤壁大戰前,曹操南侵,東吳朝廷中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張昭被描寫成主降派的首領,在“舌戰群儒”一場戲中,被諸葛亮狠狠“修理”了一番。
張昭堪稱東吳朝廷的“首席文臣”,但奇怪的是,張昭墓的規模較小,似乎與其顯赫身份不符。專家認為,這可能與文獻中記載的,張昭去世前要求“簡葬”有關。張昭墓所在地,過去有一個舊地名——“婁湖”,如今看來應該源于“婁侯”張昭葬于此地。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于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