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劇集行業悄然出現了新的發力方向。
此前,主打“熟齡”愛情的劇集《春色寄情人》豆瓣評分7.7分,可以認為其已開始靠口碑兌現長線價值,會員收官后依然保持著一定熱度。
在甜寵當道的都市愛情賽道,這部劇集算得上特別。而這也不是劇集行業對“熟齡”愛情的第一次嘗試,此前的《裝腔啟示錄》《我知道我愛你》等劇都可以視為類似的探索。
這些作品目前還稱不上流量大戶,即使從口碑層面,也算不上有多少佳作。
但在開發“熟齡”愛情劇這個方向上,行業是認真的。
講講30+的愛情故事
國劇里并不缺少刻畫30+群體的都市愛情劇。但很難認為,這樣的劇集講的是“熟齡愛情”。
原因很簡單,雖然核心敘事都是談戀愛,但以往作品基本是偶像劇式的,人物標簽化、沖突強行化、敘事低幼化。
近期就有一部《請和這樣的我戀愛吧》,刻畫的也是30+人群。
感情的前期推動事件是,雜志主編男主與大學生在大馬路上起糾紛,發現學生的帶隊教練就是自己之前偶遇的女孩,于是故意不簽和解協議,非要女孩穿之前他給對方解圍時、臨時用桌布做的“裙子”去比賽現場以示歉意。
這樣的故事,15歲的觀眾可能覺得搞笑,但真正的30+觀眾只會覺得吵鬧。
如此創作也不難理解,長久以來偶像劇的低幼化傾向,就是為了滿足青少年女性的觀劇癖好,也就是所謂長視頻的“基本盤受眾”。
而《春色寄情人》的愛情,至少給30+受眾留出了代入空間。
火車上看到當年的高中同學陳麥冬,莊潔會直接上前搭訕,而面對對方的冷漠也可以颯然一笑轉身而去;老大不小,也有條件好、適合結婚的追求者,但騙不了自己的內心還是決定離開;當兩人出現矛盾,不做多余的試探和賭氣,直沖對方浴室要求把話說清楚。
20歲的愛是放肆,30歲的生活是克制。當彼此都有了一定的閱歷和智慧,也就多了傾聽和磨合的耐心,有了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
故事其實算不上“更真實”,底子依然是強戲劇性、浪漫敘事那一套。但相較于前者,更有邏輯的人物動機、更有共情感的現實話題,打破了“低幼化”的窠臼。
不是說《春色寄情人》是沒有問題的。
一方面,主創們顯然還在糾結強戲劇化與真實感之間的平衡。既要故事的合理性,又要戲劇上的話題性,這很容易導致觀眾爭議主角的“作”;而以返鄉為現實落地,又很難把這個大命題拍出普遍的共情感。
另一方面,相對文藝、慢節奏的視聽語言,其實是對目前市場觀劇習慣的一種挑戰,在故事本身缺乏強沖突的情況下算得上一種冒險。
但至少,從《裝腔啟示錄》到《春色寄情人》,有一些突破也是比較明顯的。
首先,這些劇集的制作都更具品質,視聽語言強調實拍與氛圍感;其次,演員需要有一定演技,來表現熟齡男女的豐富性,包括彼此的化學反應;此外,故事也會對愛情之外的工作、生活、外部環境等現實問題有更多探討,試圖實現對熟齡人群的共情和打通。
相較于過往的偶像劇,類似探索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熟齡群體也是主流
其實從絕對數據也能看到,即使口碑不錯,“熟齡”愛情劇目前依然只能算小眾垂類。
從口碑來看,《裝腔啟示錄》豆瓣評分高達8.1,與《春色寄情人》都算得上高分劇,但兩部劇最終的絕對數據恐怕算不上爆款。
前者的站內播放量根據公開數據,熱播期單日最高6000萬+;而《春色寄情人》站內熱度單日最高27198,差一點沒達到熱門現代劇28000的隱性指標。
但從積極的層面看,這兩部口碑劇的成績至少證明,行業確實找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受眾人群。就這些劇集的制作體量來說,目前的成績也不能算虧本生意。
一個現象是,過去兩年里,觀看愛情劇的28歲以上人數一直在漲,除了降本增效帶來的市場擴容,客觀上也能看到更多群體受眾在進入長視頻的流量池。
他們的內容需求正在被看到。
對這種需求的響應是從綜藝領域開始的,2021年起如《半熟戀人》《再見愛人》《春日遲遲再出發》等一批面向輕熟、熟齡人群的綜藝,開始從單純的戀綜,探索更深層的社會話題與成熟關系。
“這有個大前提,就是長視頻受眾在十年里的擴張。最主要的是,曾經20歲的深度用戶們,如今已經30歲了?!本C藝制片人定邦對搜狐娛樂表示。
“我們說這些內容叫垂類戀綜,因為確實30+的市場沒有28歲以下的核心人群數量大,但這個體量依然是可觀的,而且深度用戶的數量并不少。還讓他們看曾經那些低幼的東西,怎么可能留住人?!?/p>
影視策劃春林進一步指出:“都市熟齡人群出現了很多新現象,比如不婚不育群體增加,比如面對較大的工作壓力。他們對娛樂的需求是有特殊性的,在人物群像、社會話題、審美取向等方面,我們現在需要找準他們的口味?!?/p>
或者說,前文提到的“熟齡”愛情劇的幾方面特點,依然是具有實驗性的。行業在視聽語言、選角和故事題材上的嘗試,正一點點校準熟齡觀眾的需求。
這個過程中,誤差在所難免,比如豆瓣評分6.4分的《我知道我愛你》,同樣講述都市熟齡愛情,卻因為其懸浮的敘事,開播后很難說濺起了多少水花。
“行業嘗試是有殘酷性的。熟齡群體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會有極強的口碑敏感度,而且也有能力鑒別口碑真偽,可以說他們是市場上最成熟的一批受眾。所以開發內容的難度是必然的?!贝毫直硎尽?/p>
“反過來說,如果拿不出內容滿足這部分受眾,平臺就會出現基本盤的必然性流失。所以開發熟齡內容,可以說是勢在必行的。”
不需要爆款?
肉眼可見的是,從2019年流量見頂、開始高喊“內容為王”口號之后,長視頻的垂類內容開發從未停止。
無論是2019年開始對現實題材的發力,還是2020年懸疑風口下幾家平臺的瘋狂搶跑,抑或2021年《山海情》《覺醒年代》《功勛》三部9分+主旋律劇之后、一大批同類型劇的立項,都表現出用新內容換新增長的期待。
這兩年的片單就能看到各家的思路,用古偶+現偶繼續鞏固粉絲基本盤,用現實題材等多元化垂類內容吸引路人盤,靠做好頭部劇口碑制造爆款。
“熟齡”愛情劇,也就是在這一思路下,深耕垂類市場的一個重要方向。
“平臺肯定會重視這個市場?!?制片人彤彤表示。
“首先,熟齡人群本身就有觀看長視頻的習慣,都是老用戶,只要作品口碑夠好其實是能吸回來的;其次,這部分人群付費能力更強,高價值用戶占比很高,對目前拼命提升客單價的平臺來說非常重要?!?/p>
但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
“過去十多年,行業形成了很多壞習慣,比如敘事上的低幼、懸浮、脫離實際,制作流程上故事能力的欠缺,這個是需要時間調整的。要踩中熟齡人群的偏好,可能這些方面會是個大難點?!?/p>
也正因如此,行業需要為木桶找到更長板,制造新的刺激點。
比如《裝腔啟示錄》里的金句、都市人浮華外表下的狼狽,又如《春色寄情人》里關于“返鄉”問題的討論;有趣的是,這兩部劇的IP都來自豆瓣閱讀,或許IP來源的迭代,也算得上行業意圖革新的一種表現。
無論如何,目前的探索,依然不會停止。如春林所說:“在這條賽道上,平臺甚至不需要爆款?!?/p>
行業需要熟齡群體,需要更多分眾市場,來擔起財務報表上的上揚線。而由此或許可以更好地理解,長視頻內容將走向的多元化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