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與鳳行》站內熱度破30000,只用了25小時39分鐘。
這樣的數據并不讓人意外。此前搜狐娛樂曾發文指出,基于趙麗穎的國民度和路人緣,視頻平臺希望靠這部劇去拉動整個市場的觀劇熱情,為此拿出了近年來罕見的宣發投入,成功讓該劇在開播前就成為破圈話題。
因此開播當日,該劇不僅在網絡端毫無懸念地拿下全網榜一,電視端也憑借在湖南衛視CSM全國網收視率0.97的數據,創所有省級衛視近27個月首播收視新高。
一切,都可以稱得上是一次預先張揚的成功。而能否延續這樣的表現,就要看《與鳳行》的播出口碑了。
但目前各方面的聲音,又表現出了某種兩極分化的趨勢。
說好的,大贊沈璃的人物弧光,以及全劇喜劇色彩帶來的觀看愉悅感;說差的,無聊、慢、男女主缺乏牽絆感……
而這種雜糅的質感,或許應該認為,是《與鳳行》基于仙俠劇迄今為止的敘事探索,給出了一種最具確定性的解題思路。
趙麗穎監制首作,優先求“穩”
《與鳳行》是趙麗穎《有翡》之后,時隔三年出演的又一部古裝?。欢弦淮纬鲅菹蓚b劇,甚至要追溯到2016年的《青云志》。
再度出演仙俠劇,趙麗穎除了擔任主演,還成為監制,參與到劇本的創作、拍攝以及后期制作中。
回歸仙俠劇,正在這兩年成為趙麗穎等85花的集體選擇。而此前經歷過《有翡》劇情“魔改”導致口碑問題的趙麗穎,或許希望在新項目中鞏固自身的話語權。
但也正因如此,《與鳳行》對于趙麗穎,同樣有不能失敗的理由。而她和主創們給出的解題思路,就是一個“穩”字。
該劇盡最大可能,避免了過去幾年中仙俠劇曾經出現過的所有槽點。
比如,首先是制作不放水。特效水平稱不上極佳,但肯定在國劇水準線,尤其是沈璃有約兩期都在保持的“肉雞”造型,CG完成度不差,羽毛根根清楚,雖然還達不到毛發動態和動物擬態標準,但基本讓觀眾不出戲;包括人物造型服裝,也都稱得上審美在線。
其次,盡量避免劇情魔改,邀請原著作者九鷺非香來操盤劇本,基本保持了原著中的節奏,開篇沈璃逃婚、緊接著開啟“人雞模式”,原著中如沈璃念咒送英靈、告白等名場面都有不錯的視聽呈現。
還有就是盡可能滿足近年來觀眾的觀劇偏好。比如放大“女A男O”的設定,打造名場面強化人物關系;還有就是強化原著中人間情節的喜劇色彩,傲嬌的小孔雀與“舌尖上的《與鳳行》”也確實形成了比較正面的反饋,只是客觀來說演員的喜劇感稍顯不足。
包括邀請林更新作為男主角,在第三集開頭上演“沈璃下水撈行云”的場面,讓彈幕瞬間狂歡“終于撈宇文玥”。
凡此種種,都可見趙麗穎和主創團隊的聰明,以及執行力的高效;而這,也是該劇撐住了前期的巨大流量,沒有口碑崩盤的原因。
從質感上,《與鳳行》不算爛劇。但要說該劇在制作上有多好,倒也未必。
而扣分項,基本在該劇最基本的劇情和人物上。
許多觀眾認為該劇“無聊”,是因為該劇前六集的筆墨,放在了行云和“肉雞”版沈璃的相處上,為沈璃的心動埋設線索;但之所以沒能帶動觀眾共情,或許就在于這兩個人物,缺少讓人共情的能量。
一個是閑云野鶴、完事不掛心的“病秧子”,一個是平四海戰八荒的靈界戰神碧蒼王,作為故事聽還不錯,但影視作品不像小說,沒有觀眾慢慢入戲的空間,要靠前面幾場戲就立住人物,讓觀眾產生共情才能對人物命運產生好奇。
但從劇中說,無論是下界后“肉雞”大鬧市場,還是行云“直男”式拒絕“小桃”,都稱不上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能夠快速共情的,恐怕只有粉絲基本盤。
更何況,劇中延續的仙俠劇敘事套路,也很容易讓觀眾從一開始就感到缺少耐心。
仙俠,跳不出套路?
近幾年,對仙俠劇套路的討論不絕于耳。
總結起來,大概能湊這么幾句順口溜:“男一女一戰神仙姬,不能戀愛必須分離,男二舔狗女二瘋批,生死幾世收官大吉。”
而《與鳳行》目前表現出來的劇情,基本符合這些描述,在故事設定上說不上有多少新鮮感。
依然是三界扛把子級人物談戀愛的故事,男主角行止是現存唯一的上古神,女主角沈璃則是靈界戰神碧蒼王,雖然兩個人一開始都強硬自詡“戀愛絕緣”,但故事走向明顯要“真香”。
兩人在第一世也依然經歷了生離死別,沈璃認定和凡人行云“必須分離”,而后續就輪到行止壓抑自己的情感,這戀愛不挑戰點天道什么的,不夠甜。
此外,女二幽蘭還不知怎樣,但男二墨方的深情人設早早上線。
簡單湊一湊,仙俠劇的幾大“俗”,《與鳳行》是一點沒跑掉。
但這種套路化,又何嘗不是《與鳳行》的聰明?
因為目前這一套所謂的仙俠“套路”,恰恰是過去十年里,互聯網平臺發力影視行業,總結出的一套能夠把流量價值最大化、網絡傳播風險最小化的打法,即使同質化嚴重,頭部作品就是比其他同期內容的熱度高。
加上仙俠劇對取景、特效的高要求,無論是內容創作還是選角,仙俠劇都必然表現出某種保守。
對比近期古裝偶像劇,其實不難發現,或許權謀、家宅、武俠類的劇集,會嘗試一些內容上的創新,但仙俠劇方面,從劇情到視覺體驗,突破一直不大。
即使如去年聲量極高的《長月燼明》《長相思》等劇,依然可以套進上述的敘事窠臼。相對創新的點,會放在前期的某些人物關系建立過程上,就像《與鳳行》是“人雞模式”,《神隱》是男女主簽了“主仆契”,而《長相思》為三位男主批發了不同類型的開局模式。
但到后期基本沒有多少差異化,留下的觀眾反正已經建立共情,就陪著男女主為了三界生死幾回再終成眷屬。
流水線還是那條流水線,無論是調整幾個參數,還是優化一個環節的設計,都不影響最后出產的還是那個產品。
但也恰恰是這個套路,始終凝結著觀眾對極致化情感的追求,以及磕CP的情緒價值投射,在市場上長盛不衰。所以《與鳳行》也繼續照著這個套路,延續了幾乎所有劇情要素。
而這也正是該劇求“穩”的表現,以一種精心打造的“平庸”,換取一場四平八穩的勝利。
長視頻陷入創新洼地
創新,是這幾年長視頻行業內容升級以來的關鍵詞。
觀眾需要新鮮感。相較于以往,更加多元的內容在進入平臺的菜單,比如有視聽實驗性質的《顯微鏡下的大明》《漫長的季節》《繁城之下》,《鵲刀門傳奇》《大王別慌張》等喜劇,還有在懸疑劇領域的持續探索等等。
但這些多元化探索,是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的。
此前搜狐娛樂曾介紹過一類長視頻的“清流劇”,不以盈利為目的,主打內容探索、打造內容品牌,其中有《漫長的季節》成為口碑爆款,《顯微鏡下的大明》漸漸靠口碑慢熱,但如《風起隴西》《歡顏》《繁城之下》等體量不小的劇集都沒濺起多少水花。
再到今年初,《武林外傳》導演尚敬重新出山的喜劇《歡樂英雄之少俠外傳》,在市場上遇冷,再度證明了這種內容嘗試的風險性。
而要維持垂類領域的創新,平臺側更不可能輕易打破的偶像劇基本盤,尤其是熱度最高的古偶仙俠。
但不變,也不行。
當流量邏輯在近幾年逐漸失靈,觀眾對內容的要求進入了新階段,無論是對導演等幕后人員的關注提升、甚至成為話題,還是對配音、替身、特效等制作環節的標準認定,都在成為這一代觀眾對以往作品不滿的外在表現。
平臺的解題思路是,在大眾感知最明顯的視效、服化道等方面增加投入,建立觀眾對內容升級的感性認知,而非在故事框架上做手術。但對于觀眾來說,這種“升級”正在越來越讓人不滿足。
要真正實現觀眾感知的進階,短期的,還是做好故事和人物。
其實每一種類型都會有其生命周期,而在類型形成市場倦怠之后依然獲得熱度,靠的是長視頻經久不衰的魅力,即故事的沉浸感和人物魅力帶來的陪伴感。過去一年里熱度出圈的仙俠劇,無一例外都有高熱度的人物。
長期的,是在偶像劇敘事之外,為仙俠題材尋求附加值。
從網文到IP劇,仙俠劇的意義往往都是罩著個類型的殼子行談戀愛之實。而不滿足者往往會追思《仙劍》時代的敘事,在愛情之外找到友情、親情再到天下大義的更豐富內涵,甚至更進一步的,去嘗試《山海經》《搜神記》里具有中國文化傳承的仙俠世界。
或許如《與鳳行》一樣,求“穩”是單部劇立于不敗之地的密鑰。但對于整個行業,《與鳳行》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