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明澤(重慶大學)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然而,在這一繁榮景象背后,卻也隱藏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2024年,被網友戲稱為“撤檔元年”。勞動節假期,由楊冪、于謙主演的電影《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宣布撤出“五一檔”。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五一檔”第一部宣布撤檔的電影。此前的4月23日,原定將于4月30日上映的動畫電影《小倩》通過官方賬號宣布撤檔,擇日再與觀眾見面。這種臨時撤檔的做法不僅讓片方、影院和觀眾感到困惑,也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和深思。
影片撤檔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市場競爭的激烈。在“五一檔”這樣的熱門檔期,影片之間為了爭奪有限的排片和觀眾資源,往往需要進行激烈的競爭。當一部影片發現自己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時,為了避免票房慘淡和口碑下滑,可能會選擇提前撤檔,以期通過重新安排上映時間和策略來改變命運。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一部影片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撤檔似乎成為了一種“避險”的選擇。還有一種已經排片后又撤檔的情況,已經排片的影片在熱門檔期的廝殺中,發現自己“打不過”,便選擇臨時跑路,希望通過撤檔再上來改變命運。
然而,這種做法真的行得通嗎?從表面上看,撤檔再上似乎可以為影片贏得更多的宣傳時間和排片機會。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往往弊大于利。首先,撤檔會對影片的口碑造成負面影響。一旦觀眾得知某部影片因為競爭不過而選擇撤檔,就會對其產生不信任感,降低觀影欲望。其次,撤檔再上的成本高昂。除了需要重新進行宣發工作外,還需要支付額外的制作成本和時間成本。如果新上映的影片表現不佳,這些投入將化為泡影。最后,對于影院來說,已經賣出的票和排片計劃可能因撤檔而被迫取消或調整,帶來退票的經營困擾。
頻繁撤檔雖可視為市場競爭中的一種應急策略,但長遠來看,它不過是一時的權宜之計,無法為影片贏得真正的尊嚴和口碑。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其核心價值在于內容的深度和情感的共鳴。撤檔再上的做法,雖能短暫避開市場的鋒芒,但卻忽視了影片本身的品質對于觀眾吸引力的根本性影響。與其在競爭壓力下頻繁撤檔,不如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影片的策劃、制作和打磨上。憑借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深刻的主題思想、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制作技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贏得觀眾的認可和支持。
“五一”假期的撤檔熱潮為中國電影市場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必須走向更加成熟和理性的發展道路。在如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那種“打不過就跑”的短期策略已經難以奏效。真正的票房成功,不應僅僅依賴于臨時的策略調整,而應源于影片質量的深度提升。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打破“避戰”的怪圈,推動中國電影市場走向更加繁榮和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