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飄飄搬起流量砸自己的腳
香飄飄,這家曾經風靡一時的奶茶品牌,近期因一場意外事件重回公眾視野。有網友稱在日本華人超市發現香飄飄產品杯托上帶有嘲諷日本核污水的標語,消息迅速點燃輿論,香飄飄的直播間隨之變得火爆,背景設定為“國貨之光”,配以《亮劍》主題曲,主播以“同志”稱呼觀眾,銷售額短期內激增,股價也隨之攀升。然而,隨著事件真實性受到質疑,這股熱潮很快消退,香飄飄的銷售額和關注度回落至平常。
香飄飄的產品特性決定了其消費場景相對有限,需要熱水沖泡,與當下流行的即時飲用或現制奶茶相比,顯得不夠便捷。不少消費者表示,除非在特定環境,如旅行途中或節日禮品選擇時,才會想到香飄飄。品牌老化問題反映在財務報表上,自2017年上市以來,香飄飄的業績波動較大,雖然2023年有所回升,但仍未達到昔日輝煌,尤其是其核心沖泡奶茶業務及新推出的即飲業務表現平平。
與此同時,新茶飲市場蓬勃發展,品牌如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等憑借鮮果茶飲、快速擴張及資本助力,占據了市場大量份額,相比之下,香飄飄的轉型顯得滯后,尤其是在產品創新和渠道建設上。盡管香飄飄創始人蔣建琪意識到外部競爭壓力,并試圖通過引入新總裁楊冬云等措施尋求突破,但成效尚不明顯。
蔣建琪曾考慮過開設線下實體店,但受市場競爭和內部策略調整影響未能實施。香飄飄在嘗試多元化產品線時也遭遇挫折,部分新品并未獲得市場認可,反而加劇了品牌在市場定位上的模糊。面對市場的快速變化,香飄飄如何調整策略,重新找回市場地位,成為其面臨的一大挑戰。在資本市場,香飄飄的市值較峰值已大幅縮水,顯示出投資者對其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態度。香飄飄搬起流量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