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近期的幾部諜戰劇有若干一致性。
從《追風者》《群星閃耀時》再到《哈爾濱1944》,分別都有流量藝人擔綱主演;而從王一博、李現再到楊冪,飾演的角色又都帶著點“愣頭青”屬性。
相較于曾經諜戰劇里運籌帷幄、意志堅定的“余則成”們,如今的諜戰主角,卻多數為初出茅廬、剛剛樹立信仰的新人,冒失踩雷不斷;即使是楊冪飾演的、惡名昭彰的女魔頭,也顯得有些暴躁和無措,得下屬吐槽一個“虎”字。
這些流量藝人領銜的諜戰劇,為何會有如此創作上的共性?
而這,又如何影響著幾部劇最終的表現?
“流量型諜戰劇”模式
不可否認的是,就像此前評論《追風者》的時候,搜狐娛樂所指出的,該劇的口碑表現其實不錯。
這也是前文提到的近期幾部諜戰劇的共同特點。粉絲們在這些劇上是敢于據理力爭,甚至不斷用新的劇情來證明,前面的劇情槽點,都只是草蛇灰線的精妙伏筆。
這離不開劇集本身的內容表現,確實都比較堅挺。
第一,三部劇無一例外是平臺押注的頭部項目,都是標準的富裕仗。
不管粉絲如何用“三無”等話術降低預期,三部劇的班底都堪稱高配。而反映在內容上,就是視聽體驗的出眾,大量實拍場景和貼合時代的服化細節,帶來了很強的沉浸感,還能時不時在鏡頭語言上會來點小驚喜。
第二,故事的底子都不錯,諜戰的外殼之下,澆各自胸中塊壘。
比如《追風者》對民國金融市場的透視,揭示著彼時當權者的必然滅亡;《群星閃耀時》的職場群像,拍出了普通人眾生相;《哈爾濱一九四四》最近的劇情直指731部隊真相,讓許多評論大呼“敢拍”。
但這些不能掩蓋,這幾部劇作為諜戰劇,是有其薄弱一面的。
諜戰劇情上的漏洞,在三部劇里都大量出現了。很多劇情為了完成敘事任務,可以說是強行推進的,但作為懸疑類型的重要類目,一個完美的設局本該是諜戰劇的標配。
值得討論的或許是,這些問題是怎么出現的?
編劇迪安對搜狐娛樂表示,“可能這些劇本在文學劇本的階段,問題都不算大,畢竟爛本子一開始也不可能拿那么好的資源。但是進入執行層面,這些故事都是要改的?!?/p>
“一是制片人們會判斷怎么‘好看’,比如《追風者》的諜戰線你看著就顯得拖沓,叛徒就是怎么都死不了;二是既然請了流量演員,那他們就自己的人物定位也會提要求;三是劇本拿到了片場,結合實際情況都會有調整,這個對品質的影響也非常大?!?/p>
制片人阿燦則直接表明,“流量型諜戰劇”達到“行活”標準足夠了。
“什么邏輯漏洞?都是可以解釋的,有幾個觀眾真的愿意在網上,跟人爭辯劇本的邏輯問題?反過來說,我的視聽語言夠好、立意價值夠拔高,來上幾段金句,至少對于口碑向宣傳來說就夠用了?!?/p>
“有粉絲在,這兩個方向的討論對劇方來說就都是有利的。在我看來,‘流量型諜戰劇’有這個邏輯在,就能立于不敗之地了?!?/p>
目前,《追風者》豆瓣評分高達7.8分。雖然在諜戰戲方面存在不足,但劇集的品質、群像的刻畫和情懷等方面的優點,確實在被人看到。
“流量型諜戰劇”的運作模式也很清楚了:前期靠優質故事和頭部制造資源,爭取流量藝人;中期靠藝人粉絲帶動前期討論,并在開播后營銷口碑;后期靠口碑數據打造藝人作品,并制造“口碑佳作”。
而這給諜戰劇帶來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
為這碟“醋”,包這頓“餃子”?
截至去年底,諜戰劇在網絡端都還顯得頗為沉默。
其實“諜戰熱”在去年已經有《潛行者》《前夜》《蜂巢》《無間》《薄冰》等一系列制作標準不低的作品,但這些劇集和過往十年里制作的諜戰劇一樣,在電視端能獲得不錯的收視,卻難討得網絡端年輕人的歡心。
原因并不復雜,首先,擔綱主演的演員靳東、黃曉明、蔣欣等缺乏網絡討論度,反而電視端認知不錯;其次,諜戰劇的好劇本實在難得,而年輕人對內容品質要求更高,不滿足于傳統的諜戰劇套路。
目前這幾部劇的思路就很清楚了。
“現在的諜戰劇立項,主演里有個大流量很常見?!卑N指出,諜戰劇對于想要轉型的頂流們來說也是“香餑餑”。
“流量藝人都有轉型壓力。而諜戰劇,是少數能在商業和口碑上取得平衡的類型?!?/p>
“一來,民國諜戰比現代懸疑會更容易出質感,演員們可以有軍裝、大衣或者旗袍等各種造型切換,還有槍戰、追車等動作戲碼,能很好地展示演員魅力;二來,主旋律屬性不但很能吸引現在的年輕觀眾,在評獎方面也很有幫助?!?/p>
正如2021年的口碑之作《叛逆者》,拿下了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對于流量藝人,是最容易轉型的類型。
但制片人彤彤也向搜狐娛樂指出,諜戰劇邀請流量藝人也并非沒有門檻。
“頂流在項目的選擇上,空間是非常大的,所以他們能夠拿到那些有精品質感的好本子,匹配好團隊;同時,也能保證角色跟自己的適配度,甚至在劇本層面做一些調整,畢竟流量藝人的表演上未必有很高的水準,角色像自己很重要?!?/p>
而這也能解釋,為什么三部劇里的主角,都有點“愣頭青”。
迪安認為:“首先從市場需求看,網絡端的觀眾更年輕,一些初出茅廬或者沒那么穩重智慧的角色,可能讓他們更有代入感。而且像《追風者》《群星閃耀時》,都刻畫了主角尋找信仰的全過程,價值導向也更突出?!?/p>
“其次從制作難度來說,年輕演員能演的,就是這種沒那么穩重,而且是外放型的角色?!?/p>
在這三部劇中,楊冪在《哈爾濱一九四四》中飾演的關雪是唯一的反派,而她的刻畫方式同樣是外放的,如自己止血療傷、大怒咆哮等戲份,來表現角色對自己的狠、對別人的無情。
客觀地說,這個角色也是表演難度最大的,楊冪本人的性格和過往的表演習慣,都與之有較大的差異,或許也正因為如此,她的表演也遭遇了更大的爭議。對于轉型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風險過高的選擇。
而從播出效果來說,這些劇集也確實紓解了諜戰劇長期以來的“沉默”。
但這是否意味著,“流量型諜戰劇”是一門好生意呢?
真實好劇or虛假繁榮?
需要指出的是,“流量型諜戰劇”天然需要克服的一點在于,選擇流量演員或許能夠吸引粉絲,但也增加了打開路人盤的難度。
如王一博、楊冪等有劇集開播時,還會存在不少質疑聲。
從這個角度說,“流量型諜戰劇”也確實需要藝人們的粉絲出來搖旗吶喊,對前期的負面聲音進行對沖,讓劇集比較優秀的部分能夠在社交平臺上被看到。而最終的成績,離不開其本身制作上的優勢,但也離不開這種粉絲們的“口碑傳播”。
而這種亂戰,進一步加劇了打開路人盤的難度。某些顯然算不上客觀的口碑話術,在劇集本身存在問題的時候,甚至會被一些路人視為一種“捂嘴”。
“類似的情況其實是很常見的,每次流量藝人的劇集上線,都免不了一場血雨腥風,劇方和粉絲群體也都會提前溝通,約定宣傳點和營銷節奏?!蓖榻B。
“我想這幾部劇的討論熱度,可能在于粉絲們能夠理解這部作品對藝人是很關鍵的,也能看到藝人轉型的決心,他們的營銷聲量也會比以往來得更猛。那么如果藝人本身成為減分項,路人的觀感其實會比較差?!?/p>
正如幾年前的數據時代,粉絲們會通過做數據制造爆款,如今的內容時代,要點轉移到了提振口碑。
但相比讓人相信某作品是爆款,更難的或許是讓觀眾相信某部劇是佳作。
“這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口碑能否轉化變現?!?阿燦表示
“這幾部劇前期爭議都不少,所以靠著口碑營銷,曲線確實是有口碑拉動的。但是,到底有多少觀眾會認同這種口碑,最終轉化的效率是要畫個問號的?!?/p>
“問題是,第一,播出期這三部劇集的數據都比較有限,唯一達到爆款數據的《追風者》,破萬已經是大結局了;第二,能不能成為平臺的‘養老保險’,提供長線價值,這個其實和流量邏輯已經不是一回事了?!?/p>
“流量型諜戰劇”的邏輯,確實存在這方面的糾結。
一方面,諜戰劇的受眾相對垂類,更看重實際口碑表現,這導致前期要拉爆熱度的難度頗大;另一方面,如果要靠口碑成為平臺的長期資產,那么就需要真實的口碑表現,但這些流量藝人領銜的劇集,并非都過得了這一關。
在未來各家的片單里,類似的“流量型諜戰劇”還不在少數,比如曾舜晞、張頌文、陳都靈的《孤舟》,成毅、穎兒的積壓劇《深潛》,陳哲遠主演的《暗夜與黎明》等。
眾聲喧嘩里,哪部劇能真正走得遠,恐怕要穿破時間迷霧才能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