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長江大橋的《春夏秋冬》雕塑經過“修繕沐浴”重新亮相。市民的關注點也聚焦到四座雕塑。雕塑是怎么設計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4月26日晚,“這就是重慶”——中國橋都記者見面會舉行。中國美術家協會重慶創作中心主任江碧波,回憶了她40年前參與《春夏秋冬》雕塑設計的故事。
江碧波和家人在重慶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她深深地體會到三峽纖夫的辛苦,也體會到老百姓坐輪船渡河的不容易。
“聽說要建設長江大橋,讓汽車可以暢通無阻地通過,我們都很興奮?!苯滩ㄕf,被選中參加長江大橋雕塑的設計,她覺得非常榮幸。
在她看來,重慶人是非常勇敢的、堅強的、勤勞的,會創造奇跡的一個城市。如何去表達重慶人民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精神?這自然就聯想到年年歲歲的“春夏秋冬”四季。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忙碌,我們這座城市跟其他很多城市比較起來,就是一個忙碌的城市?!苯滩ㄕf,在春夏秋冬的交替,年復一年的變化中,希望人們能夠創造奇跡。因此,雕塑的名字就叫《春夏秋冬》。
“春”是一個拿花的少女,象征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夏”是一個與浪花搏擊的青年,象征朝氣蓬勃、激流勇進;“秋”是一個扛著麥穗的婦女,象征勤奮勞作、喜獲豐收;“冬”是一個健壯的中年男子,象征著志在千里、永不停息。
“我們采用了中西結合的方法,用當代雕塑呈現人體美,整體感覺很飄逸?!痹诮滩磥?,橋梁實際上就是一種大地藝術的概念,不僅創造了群體的生活環境,還為山城增添了很多不同視角的美景。
重慶的“中國橋都”稱號從何而來?
就是一座“橋梁博物館”
重慶“中國橋都”稱號從何而來?眾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說明。
橋梁技術先進,創多項世界紀錄
“重慶是一個山水城市,有山有水當然也有橋?!敝袊こ淘和饧菏?、林同棪國際(中國)董事長鄧文中表示,重慶的橋梁技術相當先進,到如今依然保持了多項紀錄。長江大橋復線橋為世界最大跨度的梁橋,朝天門大橋為世界最大跨度的鋼拱橋。據悉,重慶曾經創造過17項世界橋梁紀錄,創造了梁橋、拱橋世界跨度紀錄,為世界橋梁建設貢獻了重慶經驗,在橋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鄧文中說,在長江上面100多座橋里,大概有40%的橋梁都在重慶,所以重慶被稱為“中國橋都”。
近年來,重慶的橋梁工程師不只在重慶建橋,他們還到世界各地去替人家建橋,橋梁建設已經具有國際視野?!斑@些橋的設計,不管是設計還是施工,都可以說是世界一流的?!编囄闹姓f。
橋梁歷史悠久,發展迅速
“我們知道重慶是一個山城,更是一個江城,我們的長江、嘉陵江、烏江等等把整個重慶市域分成很多塊,陸路交通就必須要跨越江河的障礙。我們知道重慶的地形,兩岸山很高,江面不像長江中下游那么寬,所以走地下穿越的難度就比較大,因此建橋是最佳的選擇?!?重慶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市橋梁協會副會長向中富說,橋梁成為了整個重慶陸路交通網絡的關鍵,或者叫做道路的“咽喉”。
向中富表示,重慶的橋梁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后,重慶市政府特別重視橋梁建設,因為通過橋梁建設可以加速城市建設,加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方便民眾的出行?!霸浺欢螘r間內,我們的朝天門大橋、重慶長江大橋復線橋、菜園壩長江大橋等5座大橋在同一時間建造,當時引起了國內外很大的震動?!?/p>
2005年,在重慶交通大學召開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橋梁委員會學術會上,與會專家專門針對重慶的橋梁發表了研討,認為重慶的橋梁發展很快、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形式多樣、技術水平高,所以堪稱中國的橋梁之都。
“從2005年到現在,差不多接近20年,這20年來重慶的橋梁發展更加快,可謂突飛猛進。無論是在我們橋梁的技術水平、橋梁景觀,還是文化發展方面,都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績?!毕蛑懈槐硎?,到目前為止,重慶已經成為世人公認的名副其實的“中國橋都”。
重慶橋梁如何拍出“大片”?
攝影師“手把手”教你
4月26日晚,“這就是重慶”——中國橋都記者見面會舉行。現場,重慶城市影像師張坤琨分享了自己拍重慶橋梁“大片”的心得體會。
“千廝門大橋在不同季節會呈現出非常特別、特殊的一些美景出來?!?張坤琨說,他會經常去尋找最佳拍攝點位和季節。
枯水季節,千廝門大橋可以怎么拍?張坤琨選擇走到嘉陵江中間,找一些很刁鉆的角度,比如把相機放到水坑很低的位置,貼近水面,把礁石放到鏡頭面前。同時,等待一束光透過橋梁,打在水坑上,這樣拍出的照片就非常具有視覺沖擊力。
每逢節假日,千廝門大橋上人山人海,這在他看來非常具有人文之美。
“一般大家來拍這座橋可能會從正面拍或者從下面拍,但我有時候會選擇用非常長的焦段去表現,把城市和橋梁進行壓縮,讓所有游客有層次地呈現在畫面之上。” 張坤琨說,我們會看到天南海北的人因為重慶這座城市來到這里,因為重慶橋梁的獨特走上千廝門大橋,來感受“中國橋都”的魅力。此時,他都為自己是重慶人感到驕傲自豪。
千廝門大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一點,夜景。重慶夜景的層次感、給攝影師帶來的視覺震撼無法被替代。張坤琨說,他還喜歡在江邊用長曝的方式記錄江水緩緩流過的場景,展現大橋橫跨兩江的美.
上游新聞記者 陳竹 周本帥 編輯 向家慶 責編 謝聘 審核 廖爽
更 | 多 | 新 | 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