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游,有人累到睡進景區廁所,等待如廁的人卻在排長隊。5月2日,有網友發視頻吐槽這樁發生在洛陽老君山金頂景區的尷尬事。對此,老君山景區方面5月3日回應:如果有在廁所睡覺的,工作人員都會提醒勸阻,但如果人家自己不聽的話,他們就也沒有辦法。
無奈的回應讓人意難平。是該譴責這種“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不文明行為,對公共資源的嚴重浪費?還是對游客旅途的辛苦表示理解,給予更多包容和關懷?
俗話說,人有三急。排隊時間太長自然沒有好脾氣,發視頻網友的心情可以理解。不過對于在廁所睡覺的游客而言,心情也未必會好。他們或是因各種原因阻滯于山頂不能下山,或是過夜等待看第二天的日出。但不管何種情況,都是不得不在山頂過夜。而山頂夜里溫度又低,只能貓在景區廁所里御寒,氣味難聞、人來人往再加上其他游客的不滿,這次出門旅游還剩多少樂趣,也是個問號。
細究根底,人流量井噴和景區資源有限的矛盾不能無視。雖然,各大景區都開通了網上預約、限流,達到上限人數便不再入園,盡量提升游客的旅游獲得感。但每當公眾假期,還會出現各種意外情況,景區應提前做好預案、加強精細化管理。而不是當旁觀者,對不聽勸的游客無能為力。哪怕臨時調一些帳篷上山,也比“沒有辦法”強。
比如老君山景區,雖然當天所有游客都入了園,但前一天進園的游客是否都出了景區?會不會造成兩撥游客疊加超過了景區接待能力?到底是夜里游客多還是白天游客多?按理說,即使有游客占用了部分廁所資源,但如果夜里游客少,也不會發生游客上廁所排長隊的情況。這些都需要科學研判,然后對癥下藥。出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主動解決問題,那下一個長假類似問題還會重復出現。
當下的旅游已進入了“花式寵客”時代,一座山的奇峻秀美、一片海的碧藍清澈都是硬件,讓游客開心地來、愉悅地歸,花錢花得盡興則是軟件。雖然看不見,但能感受得到。這方面,淄博、哈爾濱兩座城市在全國城市樹起了標桿。做旅游從來都不是一錘子買賣,游客愛的是山河壯麗,更愛當地的熱情好客。
當然,游客占用廁所睡覺只是個別現象,卻又一次提醒我們關注事件背后的問題和挑戰,真正能解決當前景區人滿為患、游客人在囧途現狀的是“錯峰出行”,而實現它的前提是帶薪年假落實到位,這需要全社會、各層面的努力,相關制度更加完備、相關部門增加執法力度、各企業以自覺落實為榮。如此,景區淡季不淡、旺季不擠,“游客占用景區廁所睡覺”這樣的事,也就成為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