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麗思卡爾頓酒店退房之際,可魚(化名)面對墻上固定的大型洗護用品陷入思考。以往,她習慣帶走酒店的小瓶洗護套裝,但這次想要如愿并不簡單。于是,她飲用完吧臺的礦泉水,并巧妙地將洗發水、沐浴露、潤膚乳逐一轉移至空瓶內。盡管拇指因重復動作感到麻木,但她想到這些洗發水在電商平臺上價值上百元,便覺得一切努力都有了價值。
電視劇《老友記》中也有相似的情節,羅斯和錢德勒在高價套房中,為了“物盡其值”,收集了所有免費的小樣和贈品,細致到前臺的蘋果與房間的燈泡,展現了“物盡其用”的精神。
如今,“酒店薅羊毛”似乎成為一種新風尚,小浪(化名)從澳門一家五星級酒店退房時,行李中滿載著護膚品小樣、牙膏、飲料、零食等戰利果。社交媒體上,不少年輕人分享著他們在酒店“搜羅”的各種物品,從客房的飲品小食到浴室的洗漱用品,都認為這是一種環保且劃算的行為。
小浪透露,之所以特別帶走洗護小樣,是因為酒店使用的是昂貴的“潘海利根”品牌,其500ml沐浴露市價高達530元。而酒店員工不僅未阻止這一行為,甚至會主動提供包裝以便攜帶。
這一現象在年輕群體中尤為普遍,目標多定位在高檔酒店。有人在北京五星級酒店五天住宿期間,帶走了包括洗漱用品、咖啡膠囊等在內的大量物品;亦有人在離開豪華的寶格麗酒店時,詳述了如何帶走酒店專屬禮品的技巧。甚至有住客聲稱,通過帶走酒店提供的物品,幾乎“回本”了高昂的房費。
此外,經濟型酒店也未能幸免。薯片(化名)在陜西的全季酒店住宿后,帶走了一系列用品,從食品到日常用品應有盡有。
針對這一現象,不同酒店的態度各異。有的酒店允許并鼓勵客人帶走洗護用品,而有的則明確大瓶裝產品不可帶走。至于這些“戰利品”的實際價值,市場上存在著差異巨大的報價,有的高端品牌小樣在網上售價幾十元,而有的則透露其進貨成本可能低至幾元。
專家文志宏指出,實際上,高端酒店通常會將這些個人護理用品的成本計算在房費內,因此顧客的“薅羊毛”行為在酒店的預期管理范圍內,既給予顧客額外的價值感,也維持了自身的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