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在北京舉行,有255個集體和1088名個人分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獎章,1034個集體獲全國工人先鋒號。從1985年開始,全國五一勞動獎每年都頒授一次,近40年來,已經有上萬名勞動者受到表彰。勞動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生動的注腳。
然而,近年來,社會上也流行著這樣一種觀點:勞動光榮過時了、能工巧匠不吃香了。這種觀念影響著一些人的價值判斷和職業選擇,在一部分人心中,“勞動光榮”更像是上級部門或單位領導用來PUA(精神控制)的一種說辭,“劃水”“躺平”“擺爛”成為了這些人的生存哲學,“干得少賺錢快”成了部分年輕人的擇業標準。時常有人追問:今天,勞動還是一種光榮嗎?
一
人類是勞動創造的,社會生活的一切也是勞動創造的。馬克思曾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p>
那為什么會有人在“勞動光榮”這個問題上感到困惑或存在質疑呢?在筆者看來,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看不見的勞動”更多了。伴隨著社會發展、技術進步,數字化、網絡化已經融入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改變了人們對傳統意義上“勞動”的認知。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成為新的勞動工具,人們從過去加工改造“有形物”,轉向加工改造信息、數據這些“無形物”,像網絡作家、直播網紅、程序員、網絡安全工程師等都是這類新型勞動者。在一些人眼里,傳統的體力勞動既苦又累,創造的價值和收益又小,與信息時代仿佛格格不入,于是也就青睞腦力勞動而看不上體力勞動。
其次,社會分配的方式更多樣了。除了按勞分配以外,資本、技術、管理、信息等生產要素參與社會分配的比重提高了。比如,有人靠著投資股票、基金就拿到了收益,網紅可以靠流量變現賺錢。多元化的收入來源和均衡穩定的收入結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享有美好生活,這并不意味著否定按勞分配。“天上不會掉餡餅”。每個人借助個人能力對行情進行判斷、對市場進行分析、對企業進行管理,其實這也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和學習。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機構和自媒體總是制造爽文,鼓吹名人成功的神話,以及極個別資本無序擴張的例子,很容易讓一部分年輕人把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當成人生信條。
再者,年輕人的價值觀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比如,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入侵,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消解了一部分人的奮斗意志,“網紅盛行、榜樣弱化”在青年群體中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比如,在“佛系”觀念的影響下,部分人形成了一種隨遇而安、可有可無的人生觀。比如,有的年輕人自小在家庭呵護下不愁吃穿,自認為不用奮斗也能過上好生活。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工作壓力,有的人悲觀地認為自己再努力也無法實現目標,心態趨于浮躁,對勞動的渴望降低。
二
有人覺得今天的工作很苦、勞動很累,或許會幻想有一天可以徹底不用勞動、坐享其成。事實上,哪怕到了更高級的社會,勞動也不會過時。勞動是人們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一種需要。
自古以來,勤奮勞動的基因就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盎璩苛ψ鳎挂岳^日”“人生在勤,勤則不匱”“不惰者,眾善之師也”……農耕文明孕育了中華兒女勤勞質樸的品格。在一些西方國家,無論是早期的地中海希臘城邦,還是北歐的維京人,因為土地貧瘠、生存壓力而不得不縱橫海外,冒險、投機成為海洋文明中獨特的文化基因??梢哉f,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靠勞動創造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始終與“勞動”二字緊密相連。
不過,古時候是農業社會,種地、放牧是很多人的勞動。進入現代社會,職業選擇有很多,勞動的內容和形式五花八門。但勞動仍然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只有通過勞動創造,才能證明“我”的存在,才能找到“我”的價值。也只有通過勞動創造,人們得以融入社會,建立社會關系。像有的年輕人不僅在工作中得到了收入,找到了發展方向,也拓展了社交圈子,體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實現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
值得一提的是,體力勞動融入在我們生活日常之中,仍然值得尊重。雖然社會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高度技術化和數字化,一些體力勞動被機器所取代,但是不可忽視的是,體力勞動仍然占據基礎性的重要地位:要想體驗登山的快樂,最好的方式還是一步一步爬上去;要想在秋天收獲一片金黃,耕地、播種、施肥、收割......無不浸透著汗水;不少人“起床的鬧鐘”,就是早點攤上那口凌晨現做的熱乎包子。
體力勞動是各項勞動的起點,“在勞動中流汗”仍是成長中的必修課。前段時間,江蘇徐州的一家幼兒園培養孩子們種地擇菜、掌勺下廚、縫紉繡花,得到廣大網友的點贊和認可。體力勞動帶給孩子們的是真實而鮮活的人生感受,傳遞給孩子們的是“粒粒皆辛苦”“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樣的人生哲理。
三
勞動從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人都可以通過勤奮勞動獲得自身發展的機會,我們呼喚勞動精神,希望更多的人通過火熱的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但也不容忽視,勞動者的權益、待遇等始終需要得到有力保障。在筆者看來,擦亮“勞動光榮”的價值共識,關鍵是為勞動者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生態”。為此,需要答好以下三個問題。
如何讓勞動者有所得?這兩年國內人力資源市場上,一邊是不少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就業難,另一邊是制造業、建筑業等行業招不到人,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一線勞動者的報酬有限,一些人認為一線勞動者的社會地位較低。讓勞動者真正勞有所得、多勞多得,關鍵是夯實按勞分配這個制度“底座”。比如在浙江,焊工可以評上正高級職稱,技工院校的技能證書享受大專、本科對應同等待遇,3月底,臺州還專門為技工待遇立法,保護和提升了勞動者的報酬。
如何讓勞動者受尊崇?每一個勞動者都是社會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勞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創造的過程,每一份辛勞都值得被溫柔以待。我們不能單純以創造社會財富的多寡來評價勞動的價值。平凡普通的勞動者同樣值得被尊重。比如,在疫情期間,很多城市的外賣小哥穿梭在大街小巷,送食物、送藥品,他們的存在給予了很多人堅持下去的希望。比如跳橋救人的彭清林,在經歷了刷屏熱搜的“火爆”之后,又回歸崗位送起外賣。不妨給予勞動者權益更多的關注和保護,切實把勞動者的急難愁盼解決好,尊嚴維護好。像今年的全國五一表彰,常規獎章表彰對象中有農民工172人,占18.2%,比重再創新高。
如何讓勞動者盡其才?有人說,這個社會沒有庸才,只有被放錯地方的人才。中國是人力大國,今天的勞動者被賦予了很多新的內涵,各種各樣的工種被創造出來,社會分工愈發精細化、多樣化。奮斗者不怕升級打怪,就怕門路不通。我們要把人才流動上升的通道打開,努力為每個人提供出彩的舞臺,既要“除障”——破除體制和機制弊端,又要“兜底”——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還要“設限”——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財富積累機制,讓“人人皆可成才、個個皆能出彩、行行皆有奔頭”成為現實。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把汗水盡情地揮灑出去,自然就有“開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