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甘肅、青海131人遇難。目前抗震救災各項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
地震災害一直威脅著人類的安全,甘肅此次中等強度地震為何傷亡這樣大?為何會引發局地砂涌現象?當地歷史上是否發生過強震?鳥群盤旋是地震前兆嗎?我國地震預測處于什么水平?有效的防震措施是什么?
以下是一文梳理解答。
1 此次中等強度地震為何傷害這樣大?
12月19日,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在其官方平臺公布了甘肅積石山縣災區地震前后影像圖,災區部分房屋被掩埋、道路被沖毀的情況直觀可見。
有統計數據顯示,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為什么這次6.2級地震有如此破壞力?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專家高孟潭表示,這次地震震級不是很大,嚴重破壞區域小,但是引起的地面震動非常強烈,造成山體崩塌和滑坡也可能比較嚴重,正是逆沖型地震的特點。震中所在區域,位于青藏高原東北緣,廣泛分布逆沖型斷裂。這是青藏高原向東北強烈擠壓形成的。
所謂逆沖型地震,就像兩輛迎面行駛的車發生碰撞后,一輛車前部飛到了另一輛車頂部,這類地震的破壞力比“擦肩而過”的走滑型地震更強。
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創院院長、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徐錫偉分析認為,造成此次地震人員傷亡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震中地區位于山區,坡度較陡、地基不穩,相對容易造成崩塌現象。其次,房屋的抗震性能相對不夠,震動破壞條件下很容易倒塌或發生邊墻倒塌。此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地震發生在深夜,大部分人已經休息,地震來時可能來不及躲避。
深夜、高海拔、低溫等,是當地救援和安置工作面臨的重要考驗。甘肅厚天災害救援中心分隊長汪多表示,此次救援最大的難度在于當地的低溫天氣,西北冬季溫差大,最低溫在零下十幾度。地震普遍的黃金救援時間是72小時,但此次地震這個時間將會縮短。
知名科普博主@中國氣象愛好者表示,這次地震是在最糟糕的時間(隆冬子夜)打擊了最薄弱的地方。
2泥漿浪頭高3米此次地震為何會引發局地砂涌?
青海海東民和縣,與甘肅積石山縣接壤。地震發生后不久,民和縣中川鄉的金田村和草灘村,因地震引發了砂涌現象,浪頭高達3米的濃稠泥漿翻滾著漫入了村莊,大量房屋被淤泥包圍、沖毀,多名群眾失聯。事發后,青海省消防救援總隊連夜組織救援。
什么是砂涌?砂涌從何而來?為何破壞力如此強大?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高級工程師韓顏顏表示,很多大地震發生后,都會出現所謂的“砂涌現象”。在強震發生之后,由于地殼的震動,地下深處的含水沙土會進行一種強烈液化的現象,這種液化的沙層,會沿著一定的通道,受到擠壓,就會直接達到地表,形成我們看到的“砂涌現象”。
韓顏顏表示,“砂涌現象”跟地下含水層的含水量有關,也跟擠壓變形的程度有關,因此可能會出現有多有少的現象。砂涌比較多,不一定代表著后續可能來大地震;不發生砂涌,也不代表后面就安全。
“砂涌現象”出現在金田村,與附近的一條河溝不無關聯。青海省民和縣中川鄉鄉干部祁奮勇表示,這個地方以前旁邊有一條干溝,夏季雨季的時候稍微有點水,平時沒水。地震后,由于地下水位比較高,把底下的泥漿全部翻上來。這條溝上游寬、下游窄,在離金田村不遠的公路岔口,寬度從二十多米一下子變成了三四米。前方的路變窄了,泥漿無法繼續通行,繼而越積越多溢出河溝。
3歷史上這一區域地震活動情況如何?
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教授袁道陽表示,此次6.2級地震是甘肅省繼2013年岷縣、漳縣6.6級地震以來最大的一次破壞性地震。據史料記載,積石山縣本身沒有發生過破壞性地震,但其附近地區,特別是靠近西秦嶺北緣斷裂的康樂地區,曾于1936年發生過6.7級左右的地震。此外,歷史上拉脊山斷裂帶附近曾有5級左右的地震記錄。
徐錫偉分析稱,這次地震是主震-余震型,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統計,此次地震震中附近200公里范圍內,1900年以來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3次,均為孤立型或主震-余震型地震。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東緣南北地震帶上,這里地震活動原本就很頻繁,所以需警惕余震。
此外,根據地質考古學研究,在距今4000年到3000年前,這一區域曾發生過一次特大地震,地表破裂,附近黃河河堤變形,形成了大面積的滑坡和堰塞湖,導致了特大洪水,形成了如今的喇家遺址。
4鳥群盤旋是地震前兆嗎?
此次地震發生后,有網友發布視頻稱,本次地震前后當地街道的天空出現鳥兒盤旋,被網傳是“預警地震的前兆”“地震異象”。部分甘肅積石山的網友表示質疑,指出自己就是積石山的,每年冬天都有這種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蘇德辰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雖然動物的異常行為與地震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系,但目前科學家尚未發現它們之間的必然聯系。此外,視頻中并未展示烏鴉的行為在之前是否有所不同,除非能證明烏鴉行為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突然改變,否則很難判定視頻中烏鴉聚集的行為與地震有關。
據瀟湘晨報19日報道,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同斌向記者表示,這種現象沒有可信的科學依據,不能以此來預測地震,兩個現象同時發生,但沒有因果關系。
多地地震局、專家此前辟謠過此類“地震前兆”。
2023年2月8日,有網友發布視頻,稱在南京高速段上發現大量飛鳥聚集,部分網友將視頻內容與近日土耳其地震關聯。
南京林業大學魯長虎教授對此表示,鳥類集群是十分常見的自然現象,在越冬期、遷徙期都有可能出現,因鳥種不同生活習性也有所不同。從視頻中無法辨識具體是在什么時間點拍攝,如果是傍晚黃昏時間,那么也有可能是鳥類飛往夜棲地。南京市地震局工作人員表示,動物異常并不一定是地震前兆,氣候、天氣、環境等都會引起動物異常反應。
2023年11月1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地震局在其官網發布《防城港市上思縣那琴鄉龍樓村出現鳥群盤旋天空異常核實》一文。文中表示,經調查,自11月13日起,龍樓村出現鳥群盤旋天空的現象,主要出現在早上8點氣溫較低的時段,15日早上,鳥群數量已經明顯變少。當地群眾反映,每年氣溫下降,都會存在這類現象,只是今年規模比往年較大。專家認為龍樓村出現鳥群盤旋天空的現象可能是13日氣溫驟降,鳥類對斷崖式的氣溫不適應所致,不屬于地震前兆異常。
5我國地震預測什么水平?
在1800多年前中國東漢時期張衡發明地動儀就已開始預測地震。當前,我國地震臺網系統如何發揮作用?我國地震預測水平如何?
徐錫偉表示,我國地震臺網布設較為廣泛,但甘肅、青海等地的臺網密度與我國東部地區相比仍有提升空間。地震臺網系統就像“守夜人”,儀器設備24小時工作,但當前我們對地震機理的認識仍不完善,仍然無法準確預測預報。
“美國、日本等國家對地震的研究相對深入,中國目前與這些國家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备呙咸墩J為,地震分為長期預測和短期預測。長期預測是根據地震構造和歷史地震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預測不同區域50年至100年地震危險性;短期預測是指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測。前者用于土地利用規劃和房屋建筑抗震設計,后者用于地震災害應急備災。
中國地震監測預報可基本上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針對國家建設需要,開展以烈度區劃和烈度評定為中心的研究工作;第二個階段則以探索地震預報為中心,開展了大量的基礎研究與現場實踐;第三個階段全面系統地總結分析預報實踐經驗與教訓,深入研究地震孕育條件與過程,努力將地震預報向減輕地震災害的實用化方向發展。
據了解,目前在世界上關于地震的國際性組織以及各個國家對于地震都有長期預測的規劃,預測上出現較大偏差的概率并不高,但短期預測的可預知性以及準確率都有待提升。
高孟潭說,因為地球內部的構造運動的復雜性和觀測手段的局限性,判定巖體改變什么程度、什么時候發生斷裂、震級規模會多大等都很困難。這些影響地震發生的關鍵因素都在距地表十幾公里甚至更深的地方,國際上目前的觀測技術很難實現直接的觀測與研究,只是通過地表的觀測推斷還有相關的數據分析來進行預測。
6我們能做的有效防震措施是什么?
地震到底在哪天會來,影響幾何,對我們而言還存在著很大不確定性。如何在難以完全預知的災難面前把損失與傷害降到最低?
廣東省應急管理廳礦山安全監管和地震地質災害救援處處長羅崢曾在接受采訪時,建議大家主要從4個方面準備生活物資:
——飲用水食品,包括兒童奶粉等;
——應急物品:用于求救的救生哨、用于個人清潔的毛巾、紙巾、具備收音功能的手搖充電電筒等;
——應急工具:保溫毯防火毯、多功能組合剪刀、應急逃生繩、呼吸面罩等;
——應急藥物:抗感染、感冒、腹瀉藥,創可貼、紗布繃帶等用于包扎的材料,用于消毒的碘伏棉棒等。
并且,還要注意這些物資的保質期并及時更換。
發生地震后,遇險人員是否能在第一時間采取有效的避險行動,也是減少損害影響的關鍵。同時,還需要掌握必要的災害自救互救技能。
高孟潭認為,防御是應對地震災害的關鍵。在城市規劃布局以及房屋建筑建設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中國主要地震帶分布以及相關地域的地震危險性,依據國家地震區劃圖規定的地震動參數,進行嚴格設計和施工,切實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使地震來了也不會造成大的人員傷亡。實際上,嚴格按新的抗震標準設計施工的房屋建筑的抗倒塌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羊城晚報·羊城派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中國青年報、中國科學報、澎湃新聞、@國是直通車、羊城晚報、正觀新聞、人民政協網、中國地震局、南京網絡辟謠、瀟湘晨報等)
話題主持 | 記者 吳瑕
下一篇:蘋果折疊屏手機要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