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去上海住在了吳中路上的一家全季,我發現很多年輕人聚在大堂里喝茶、聊天。
這個現象,真的是讓我費解?,F在的年輕人都流行跑到酒店里喝茶嗎?
湊熱鬧,是我為數不多的美德。
于是,趁著有空,我也下樓選了個靠窗的卡座,體驗了一把全季的茶。
別說,地方不大,花樣不少。大堂有開放的茶空間,包房里有私密的小茶室。
在這里喝茶的客人什么年齡段的都有。
不少人是一臺電腦一杯茶,戴著耳機忙工作,把這當全季版星巴克了;
也有人一看就是茶逢知己的,三五個人聚在一塊相談甚歡;
還有幾位隨身帶著行李,剛進門就坐下開始開會的;
也有穿著精致的小姑娘,把這里當下午茶打發時間的。
形形色色,是很有趣的一個關于 " 茶 " 的新消費場景。
咖啡卷到 9.9 了,年輕人卻都跑去喝茶了?
年輕人越來越 " 茶 ",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看一下社媒,這兩年,在城市里比 Citywalk 還要時髦的活動,就是圍爐煮茶了。
成都這邊有很多小酒館也做煮茶的業務,因為要燒木炭,很多店都是在門口擺幾把椅子,支個爐子就開張了。
結果,年輕人扎著堆來。
大冬天的晚上,玉林路放眼望去,馬路旁邊一堆堆的年輕人圍著煮茶的爐子擺龍門陣。
很多熱衷分析 " 消費為何不行了 " 的媒體老師頭都想禿了,也沒琢磨明白:
大冬天連被窩都爬不出來的大姑娘,小伙子,怎么就突然扎著堆,愛跑出去圍爐煮茶了?
我就發現很多媒體老師,話多人不狠,特別不懂年輕人。
大家都喜歡講年輕人不消費了,你猜有沒有可能只是消費方向變了?
" 愛 " 在轉向的時候,并不會特地跑來跟你打個招呼。
其實,現在的小伙子們,比老伙子更在意養生。
小紅書里,到處都是年輕人在分享怎么養生,喊著要戒奶茶,戒碳水,戒咖啡。
連蹦迪都要戒了。
但是啥都要戒,快樂從哪兒來?
他們發現,傳統文化里藏著答案。
現在很多年輕人,風格做派比我大爺都成熟。
泡池子,盤珠子,喝著小茶烤爐子,主打一個擁抱傳統。
那句話怎么說來著?
出走半生,歸來發現還是老祖宗那一套更有意思。
中國人,咱不蹦洋迪。
其實年輕人喝的不是茶,喝的是一種狀態。
咆哮年代里,年輕人也跟著咆哮,還生怕自己咆哮的不夠歇斯底里,要再給生活來點興奮劑。
這時候,咖啡一定是主流文化。
一切都在蒸蒸日上,一些都在加速前進,牛馬也擔心自己落后,恨不能多抽自己兩鞭子。
但是進入巴尼時代 " 韌性 " 優先的時候,社會情緒變了,人的狀態就變了:
松弛感開始成為一種新的生活追求。
誰說年輕人就一定得是蹦迪 + 咖啡?
盤串喝茶,一點也不耽誤 00 后們找到新樂趣。
消費行為是社會情緒的投射。
都說中國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會解鎖喝茶基因,年輕人早晚會 " 茶 " 起來。
但是很多人沒想到,年輕人能 " 茶 " 得這么早。
遍地的網紅茶飲,為啥非要跑到酒店喝?
賣枕頭的酒店常見,能喝茶的酒店確實不多見。
原本只是下樓湊個熱鬧,結果不知不覺喝了兩三壺,發現這里茶的品質竟然相當好,也算是意外之喜。
這里的茶葉種類很適合新茶友,主要就是白茶、紅茶、烏龍茶。
入口好喝,是茶小白的首要需求。
為什么能吸引這么多人,答案也就在這里。
平日里紅茶和烏龍喝的比較多,尤其是紅茶,我習慣就是早飯的時候來一杯,會感覺一天精神比較飽滿,胃也會比較舒服。
白茶喝的比較少,但全季卻提供了不同年份、不同產地的 4 種白茶。
于是點了一款 " 青山曉色 " 看看有什么特別之處。
上茶的時候介紹是 5 年陳的頭采牡丹王。
喝起來很柔和,細品還有點甜。
出于好奇查閱了一下,白茶中原本含有咖啡堿和茶多酚等成分,但年份高的白茶,茶多酚類物質會逐漸氧化,咖啡堿含量慢慢降低,對于睡眠的影響相對沒那么大。
不知道有沒有科學依據,但好喝是真的。
單從這一點看,全季作為一家酒店,不僅懂睡覺,而且也很懂茶。
點茶的時候掃了眼價格,一壺茶差不多也就是一杯奶茶錢。
加上手作的小茶點也就 30 塊左右一個套餐。
可以說是很良心了。
上海的幾家網紅茶館我也常去,基本人均下來要 180 左右,在全季偷閑一下午,也就花了三分之一的價格。
而且我感覺相比較之下,全季的品質口感甚至還要更好一些。
其實茶本身就是一種大眾飲品,好茶本來也不貴,關鍵是要 " 懂 "。
這里的茶不僅可以坐著喝,還能用住店的積分買回去喝。
和我日常的一些口糧茶比,價格都算便宜。
我曾經去過好幾個紅茶的產地,買過不少品質相當高的茶葉,在當地基本上也是白菜價。
但是,怎么能選得到,就比較考驗功夫了。
去品牌店里買,確實也有高品質的茶,但是流通渠道層層加價,最后的價格往往也虛高的厲害。
我問了下全季的店員,據他們說,全季也是直接去源產地選采,甚至是自有茶園,所以才能把價格和品控做到這個程度。
和一般的茶館不同,在全季喝茶完全是另一種體驗。
非常的簡約,沒有那些繁冗的花活。
全季的每款茶都會搭配一張茶卡,基本一看就懂,沖泡方式也很簡單,初上手就有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