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日重慶市民反映的“燃氣表跑得快”問題,4月26日晚,重慶市相關聯合調查組發布了調查結果。結果顯示,目前共檢定燃氣表754只,只有2只表“轉得快”;未發現燃氣企業大量購進、運輸、使用氮氣、氫氣行為,且歷史測試數據未發現添加氫氣、空氣和氮氣情況;燃氣表上的用氣量無法通過遠程或芯片改寫。(4月28日《中國經營報》)
4月19日發布會現場(圖源:新重慶客戶端)
按照發布信息,調查組針對市民反映的氣表質量、燃氣質量、氣表計量等方面問題,逐一進行了排查,除了極個別燃氣表失準,其余均未發現問題。但調查組目前收到相關投訴4萬多件,是何原因導致了如此大面積的投訴呢?調查組此次發布信息并未提及。
此前發布會上,調查組曾稱,當地涉事燃氣企業存在錯抄和違規估抄、燃氣計費周期混亂、價格政策執行不到位、換表工作組織無序、工作力量嚴重不足、內部監督管理不到位等六大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前后兩次調查針對的問題有所不同,前者指出了人為因素,后者則排除了硬件原因。這是否意味著此次短期內的大量投訴,皆因人為工作出錯?若果真如此,問題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不僅僅是企業失職、監管缺位,更關鍵的是,燃氣問題關乎民生,其運轉好壞更關乎公信力。
聯合調查組負責人稱,該市燃氣企業出現燃氣計量收費方面的問題,暴露出行業主管部門、監管部門還存在日常監管不到位、監管職責不清、執法力度不夠、主動發現處置問題能力不足等。接下來,對已有投訴和后續投訴,將進行全量核查、全面復盤、戶戶溝通、應退盡退。
對于此次“塌方式”的工作過錯,糾正成本無疑是巨大的。然而,不能僅僅滿足于糾正個別錯誤,更應該從制度層面進行深刻反思和改進。一方面,燃氣企業應加強內部建設,提升服務質量,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市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監管部門也應強化日常監管力度,提升執法效能,維護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近段時間以來,全國除重慶以外,還有多地曝出燃氣表“跑得快”問題,值得有關地方正視、警惕。對于已經出現的問題,采取積極態度進行解決;對已有投訴和后續投訴,確保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同時,加強信息公開,避免不實信息的傳播。
一只燃氣表引起了一場民生大檢驗,背后反映出的問題值得深思。燃氣供應與計費關系到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經不起一再的波折和考驗。有關部門應以此為鑒,堅決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確保民眾權益。(正觀評論員 周也琪)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