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個月內,網絡熱詞層出不窮,其中一些新成語迅速走紅,如江西的“提燈定損”、“提錘論價”,內蒙古的“云浩止耕”,浙江的“借警尋妻”,以及最近河北出現的“以克論凈”。這些生動有趣的詞語,無不展現了大眾豐富的創造力與幽默感。
近日,石家莊橋西區街頭發生的一幕引發公眾關注:一名環衛工人在完成清掃工作后,未將垃圾直接投入垃圾桶,而是將其放置于電子秤上精確稱重。這一反常規的操作讓路過市民頗感好奇。
據了解,該環衛工人攜帶電子秤并非個人行為,而是橋西區環衛管理部門推出的一項新舉措——“以克論凈”。其核心理念是對環衛工人清掃路面的潔凈程度進行量化考核,達到一定清潔標準者將獲得獎勵。具體而言,若某段已清掃路面再次掃過并測得的塵土垃圾重量低于設定閾值,環衛工人即可贏得獎金。然而,即使未達標準,也不會受到處罰。
乍一看,這一政策似乎頗具人性化,旨在激勵環衛工人提升工作效率與質量。然而,深入思考便會發現其對環衛工人的實際工作帶來了額外負擔。他們本就需要在凌晨開始辛勤勞作,清理城市街道,如今還需在下班后再進行一次清掃以備稱重測試,其合理性備受質疑。
面對輿論爭議,橋西區環衛隊副隊長解釋稱,該獎懲制度此前曾短暫實施,但考慮到對環衛工人的要求過于嚴苛,現已不做硬性規定。換言之,參與“以克論凈”測試與否取決于環衛工人的自愿選擇。
此事在網絡上引發熱議。部分網友感嘆如今連環衛工作也卷入“內卷”浪潮,需全力以赴;有人對月薪僅2000元的環衛工人表示同情,認為他們承受著巨大壓力;亦有評論調侃電子秤成本不菲,或建議環衛部門將更多精力用于改善工人夏季工作條件等切實福利。
總的來說,石家莊橋西區推行的“以克論凈”獎懲制度雖初衷良好,但在實際操作中暴露出諸多問題,尤其在增加環衛工人勞動強度與心理壓力方面引發廣泛爭議。公眾期待相關部門能出臺更為科學合理、以人為本的環衛管理措施,切實保障環衛工人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