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養老雙賬戶
個人賬戶長期空賬運行,已使得中國養老保險成為事實上的現收現付制,巨額債務隱約可見,是現在就著手解決問題,還是推到未來?
醞釀多時的中國養老金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即將進入初定階段。
省人社部官員證實,目前,對破除養老金雙軌制、基金投資運營等內容,改革路徑已漸趨明晰。但對如何看待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根本結構——個人賬戶、統籌賬戶并存的雙賬戶結構,乃至如何看待目前個人賬戶的空賬問題,如何填補,學界乃至決策部門內部,仍爭論不休。
此輪參與改革方案討論的部委,包括人社部和財政部。
4月,有財政部社保司官員在湖北咸寧召開的一次養老金研究會上建議,在目前個人賬戶空賬運行的現實下,保持企業、個人繳費費率不變,可將個人賬戶記賬額從當前的8%提高到12%-16%,統籌賬戶記賬額從當前的20%相應縮減,以激勵參保人“多繳多得”。
與學界提交的“名義賬戶”方案相似的是,上述方案強化個人賬戶規模,由于個人賬戶體現完全的個人權益,不參與再分配,這意味著養老保險從當前的更重視再分配,向更重視個人權益轉變,并直指制度核心問題:養老保險究竟應當更重視公平,還是更重視效率。
但無論是財政部的建議,還是學者提出的名義賬戶方案,均回避了當前個人賬戶巨額空賬的償還問題。
在改革方案設計的另一關鍵部門——人社部的相關人士看來,改革應在不動搖當前個人、統籌賬戶結構的前提下進行,對做實個人賬戶,人社部同樣沒有緊迫性,認為只要能逐步提高基金積累額,保證當期發放,空賬問題就并非真實存在的危機,遠期危機則可以寄希望于未來劃轉國有股等方式解決。
但在不少學者看來,個人賬戶空賬帶來了巨額隱性債務問題。當前的改革就須制定償債對策,越加拖延,越可能造成巨大危機。在中國政法大學法和經濟學研究中心教授胡繼曄提交的方案中,個人賬戶應當逐步開始做實,并保證與統籌賬戶的分離,不再借支,統籌賬戶部分降低費率并由費改稅,形成徹底的現收現付制。這一方案,沿襲了中國養老保險雙賬戶的設計結構。
目前,個人賬戶長期空賬運行,以及記賬利率過低等問題,致使養老保險的部分積累功能的設計初衷無從實現,已成為事實上的現收現付制。
無論學者還是官員,皆有的共識是,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贍養比將持續下降,現收現付制總有不可持續的一天。對改革路徑爭議的根本在于,對個人賬戶要不要保留、要不要立即開始做實的討論,最終體現的是對巨額隱性債務的不同態度,是繼續推向未來,還是現在就開始解決。
空賬之憂
中國實行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雙賬戶”的養老保險結構。對比世界各國,這一結構可稱為獨創。目前各國的養老金模式,可分為完全由工作者繳費供養退休者,自身不做積累的現收現付制,以及由個人工作時繳費,支持自身退休后收入的完全積累制。而中國統賬結合的設計,創立了獨特的部分積累制。在設計者看來,這一安排結合了積累制和現收現付制各自優點。
建立個人賬戶,主要的考慮是通過自身的滾動累積,減輕財政負擔,提高制度可持續性。但就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推行第二年的1998年,國企改革加速,此后全國三分之二的國企職工下崗,并提前領取養老金,加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作為繳費主體的企業生存艱難,剛剛建立起來的養老保險制度一時陷入困境。為緩解養老金支付壓力,地方政府普遍開始挪用養老金個人賬戶資金當期發放。
學界批評,中國養老保險制度設計之初,沒有在財政預算中對政府責任作出安排,加之制度設計為挪用個人賬戶資金留下通道,最終使空賬成為隱患,至今未能解決。
但在改革親歷者看來,挪用個人賬戶資金并未被當時的制度所禁止,確保養老金當期發放乃制度運行首要責任,而部分積累制的設計,并不需要個人賬戶確為一一對應的實賬,只要記賬額精確,參保人最終支取養老金時,制度可以給付,即可無虞。
正因為個人賬戶資金普遍被挪用為空賬,有觀點認為,中國養老保險仍為實質上的現收現付制,部分積累未能實現,隨著人口老齡化,遠期抗風險能力堪憂。2000年,在世界銀行[微博]專家的建議下,中國決定逐步做實個人賬戶。此后,“做實個人賬戶”的大方向,在中央文件中被反復提及。
但現實卻在另一條軌道上與政策并行。2001年,中央決定在遼寧展開做實個人賬戶試點,此后13年間,進展殊為有限。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做實賬戶的資金從何而來。按照安排,做實賬戶資金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其中地方財政承擔主要責任。
據知情人士透露,財政部對做實個人賬戶一直存在疑慮,一方面,填補個人賬戶需要財政出錢;另一方面,一旦個人賬戶資金不再被挪用,統籌賬戶出現的支付缺口也需財政出錢。而更尷尬的是,按照現行制度設計,即使已做實的個人賬戶資金,也只能以一年期活期利率存在財政專戶,白白貶值。
自2009年起,遼寧統籌賬戶再次出現缺口,地方政府無計可施,在努力做實個人賬戶九年后,再次申請借支個人賬戶資金用于養老金當期發放。這一波折,被學界認為是做實個人賬戶改革宣告失敗。
自1997年至今,基本養老保險全部個人賬戶記賬額本金已超過2萬億元。而做實的部分,只有約3396億元。最終個人賬戶是否能夠做實,時間需要多長、資金量需要多大,誰來負擔,如今都懸而未決。
雙賬戶存廢爭議
正由于目前雙賬戶結構的尷尬局面,多年來各界皆有反思,有學者認為個人賬戶已是無效的設計。除去空賬運行問題,由于目前個人賬戶計息太低,無法實現制度設計時的積累增值目的,“既跑不贏通脹,也跑不贏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這導致養老金遠期購買力下降,替代率逐年下滑,已從制度施行之初的60%降至目前的40%。
有人社部官員表示,當前個人賬戶計息應當與社平工資增長率持平,才能合理保障退休收入。但過去十幾年,中國的社平工資保持了世界罕見的8%-12%的增長率,在基金本身無法投資的情況下,追平工資增長,唯有財政投入一途。
作為最終的出資者,財政部門并不支持立即做實個人賬戶,但主張擴大個人賬戶規模,保護個人權益。理由在于,賬戶比例的更改,必然伴隨養老金計發公式調整,同時通過計息額的調整,可以更好保障養老金發放水平,也可提高對參保人的激勵性。
此外,有學者主張,徹底廢除當前的雙賬戶結構,改之以名義賬戶制,將當前統籌賬戶的20%全部并入個人賬戶,但并不做實,在當期發放之外,結余全部用于投資保值增值。
名義賬戶(NDC)在中國被提出是在2005年,當時,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戴夢德(201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和倫敦經濟學院教授尼古拉斯·巴爾聯合向中國時任總理溫家寶提出實施NDC的建議。他們認為,NDC既可以保持個人賬戶責任明確的優點,又可避免基金積累制風險過大的缺陷,既保持了激勵機制,又降低了轉軌成本,是一個近乎“完美”的方案。但反對者認為,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NDC僅僅為了掩飾“空賬”的現實,其實只是把現在的問題推到未來。
無論是做大個人賬戶,還是改為名義賬戶,上述兩種意見,代表了同一種傾向,即養老金制度要從現在的更強調再分配功能,向更強調個人權益、“多繳多得”方向轉變。其中的共識是,在當前的制度設計下,個人對參保缺乏積極性,普遍傾向于按照最低標準繳費,搭制度便車,那么養老保險最終將不可持續。
但是,在此輪改革的主要操刀者——人社部看來,當前的改革,仍然應當在堅持統籌、個人雙賬戶結構的大前提下進行。一位不愿具名的人社部官員認為,只要能夠不斷提高保險基金積累額度,當積累額達到個人賬戶記賬額的那一天,就等于隱性債務已被償還,并不需要立即將個人賬戶一一對應做實。而當前,提高基金積累仍有空間,其一是當前社平工資仍將高速增長,這意味著總繳費額的提升;其二是隨著城鎮化推進,還會有大量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加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為繳費做出貢獻;最后,還可寄希望于財政不斷加大投入?!半S著人口老齡化,目前實質上的現收現付制總會有當期收不抵支的一天,屆時,可以通過劃轉國有股等方式來解決?!边@位人社部官員表示。
對個人賬戶要不要做實的爭論,體現了對養老金隱性債務的不同態度,是當前通過財政不斷地持續投入償還個人賬戶資金,還是通過制度的持續運行,把巨額債務繼續留待未來去化解。
按照不同口徑測算,未來的巨額隱性債務將在幾萬億元到十幾萬億元之間,并非當期財政收入可以負擔。雖然按照財政部的計劃,“十二五”期間,財政對于社保投入要從當前的12%提高到15%,仍遠低于發達國家30%以上的水平。
因此,持有做實個人賬戶觀點的人士,多將“償債”希望寄托在未來劃轉國有股權收益上。依照2012年8月末的市場價格測算,中央和地方的國有資產管理系統持有市值約12.2萬億元的上市國有企業股權。而截至2009年底,已有1561.26億元國有股權轉讓收入劃歸社?;?。就規模來看,劃撥資產尚且不到國有股份總市值的2%。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課題組建議,假定國有股份的增值速度與名義GDP 的增速趨同,應當從2012年起每五年劃撥10%的國有資產進入社保體系,直至80%的水平。實際上,自2003年起,即有學者呼吁劃撥國有股充實社保基金,但終未被決策層采納。學者認為,十年后,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深入,可供劃撥的國有股將越來越少,未來改革阻力將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