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中國天眼”,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天文學系王偉教授團隊首次揭秘來自黑洞中神秘的射電脈搏信號。
“中國天眼”首次揭秘來自黑洞中神秘的射電脈搏信號。
27日凌晨,Nature(《自然》雜志)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題目為“Sub-secondperiodicradiooscillationsinamicroquasar”(微類星體中的亞秒級周期射電振蕩)。武漢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武漢大學田鵬夫、張平、王偉教授及國家天文臺王培博士是共同第一作者,王偉教授和美國內華達大學張冰教授是共同通訊作者。武漢大學陳佳詩、陳驍、賽娜、朱宗宏教授等是共同作者。
王偉教授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2020年至2022年,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對著名微類星體GRS1915+105開展了高時間精度的長期觀測,發現該星體的黑洞存在微弱的射電“脈搏”,周期約為0.2秒。
“這是世界上首次監測到黑洞也有‘脈搏’,但很微弱,信號并不穩定,有時有,有時無?!蓖鮽ソ榻B,憑借“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超高的靈敏度,以及首次對黑洞開展高時間精度(采樣時間達49微秒)的射電連續譜光變監測,研究團隊得以發現這一成果。
王偉告訴記者,微秒是時間單位,1微秒等于百萬分之一秒。研究團隊每49微秒觀測一次,由于采集數據的頻率非常高,所以得以捕捉到非常高精度的信號,由此發現黑洞的“脈搏”。
在2021年1月和2022年6月的兩次觀測中,研究團隊均發現黑洞存在微弱的射電脈搏。脈搏周期約為0.2秒。這個脈搏周期不穩定,而且大部分時間無法探測,因此稱之為準周期振蕩。
王偉教授團隊合照。
據了解,該成果是在世界上首次觀測到微類星體中亞秒級的低頻射電準周期振蕩的現象,并揭示黑洞系統的該準周期振蕩現象與相對論性噴流直接相關。此次黑洞射電輻射脈搏的發現,對于揭示致密天體相對論性射電噴流的起源與動力學過程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將打開黑洞射電觀測和理論研究的新思路。
(長江日報記者汪洋 通訊員武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