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安裝高清攝像頭,地里埋藏傳感器,機車安裝智能終端……這一系列融入互聯網+、機械化、智能化等現代技術手段,讓有著近70年歷史的農墾人驚嘆不已,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充分發揮科技力量,成為今年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春播戰場上的最大亮點。
智能終端,提高播種質量
沃野復蘇,不負農時。春播關鍵期,在上庫力農場第一生產隊油菜地里,車長李雪剛正在駕駛安裝了機車作業智能終端的機車播種油菜。今年,這個場共有100余臺大型機械安裝了機車作業智能終端。廣袤的沃野上,一粒粒飽滿的種子整齊的播進了黑土地,也播下了農墾人這一年的新希望。
播種質量是我們最關心的事情。李雪剛告訴記者:“安裝了智能終端后,在駕駛室內就可以實時了解作業和油耗情況。有了這個智能終端,播行直、接茬準,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提高了播種質量。而且各項數據的統計匯總,也解決了手工統計數據耗時耗力、不及時不精準等問題。”
上庫力農場油菜高產攻關示范田。(攝影:張永昌)
智能平臺,助力節本增效
上庫力農場現代農業信息中心“耕云”平臺,是以地塊為中心構建的農業數字化高效管理平臺,是名副其實的智能平臺?!案啤逼脚_包含了農業指揮調度、遠程視頻監管、遠程土壤監控等系統,通過機車智能終端、手機移動應用程序、土壤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自動采集數據,精準獲取農事信息。智能平臺,給傳統農業裝上了高科技的“順風耳”“千里眼”,更給農墾企業開辟出一條科技穩糧豐糧的新途徑。
“耕云”平臺試運行以來,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獲取的土地播種面積、作業機車自動上報的農業數據、土壤濕度傳感器采集的相關數據,經核對準確率接近100%。農場生產部信息中心負責人孔衛東介紹說,工人打開農業信息平臺手機應用程序,就可以看到生產任務、設備運行、維修記錄等實時信息。
“耕云”平臺可以隨時統計生產費用,便于農場控制成本。經測算,2019年同等作業量使用主燃油相比上年節省146噸。今年,上庫力農場進一步完善了單車核算方案,根據不同車型確定物耗核算指標和作業確定系數,還積極推廣機車耗油監控設備和相關應用程序。駕駛員梁玉琢告訴記者:“手機上直接可以申請零配件更換,第一時間申請、審批,最快速度領取和更換零配件,每臺機車油耗、維修情況一目了然,職工修舊利廢、勤儉節約的意識大大增強?!?/p>
農業技術人員通過“耕云”平臺指揮農業生產。(攝影:張永昌)
精準施策,保證糧食安全
傳統耕種,只能根據小規模實驗數據和以往經驗開展施肥灌溉作業,浪費大量人力物力。通過“耕云”平臺實時、動態的數據收集與分析,農場技術人員可以實時觀測到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各項信息,便捷靈活高效地掌握天氣變化、災害預警,按照作物不同生長周期和肥料配方,監測作物生長過程中所缺養分、土壤濕度,準確判斷作物是否該施肥、澆水或者噴藥,科學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精準農業用藥等植保作業,智能實施節水灌溉,探索實踐減肥減藥、保護生態、綠色增產的新模式,既保證糧食安全,更保證糧食品質。
大型噴藥機補肥。攝影張永昌
負責農業生產的副場長高安起說:“相比傳統方式,無人機30分鐘就可以采集2000畝土地的基礎數據,實時監測葉片氮含量、病蟲草害情況、地表有機物覆蓋率,相關數據與實驗室化驗結果完全相符。不得不承認,科技賦能農業之后,給農業發展帶來了巨大變革?!?/p>
無人機采集數據。(攝影:王敏)
據核算,2019年全場化肥農藥和微肥使用量同比減少明顯,精準農業、綠色農業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
全面管控,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從亙古荒原到如今的良田萬頃,就是不斷將先進科技和機械力量融合,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
目前,上庫力農場可視化管理施業區已全部覆蓋所轄9個農業生產單位,實現了各個農業生產環節可管、可控、可查,現代農業信息中心遠程視頻監控系統逐步完善。黨委書記、場長韓旭東說,農業大數據實時反饋,便于決策層更直觀地掌握農業生產情況,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決策水平,實現了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
農業生產各環節有嚴格的標準可遵循,管理高效透明,為數字化、精準化和智慧農業發展奠定基石,推動農墾企業農業生產走上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農業科技廣泛應用,機械化、智能化積極推進……一幅幅飽含科技色彩的現代化農業智慧春耕圖,僅僅是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綠色優質高效、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笆濉币詠?,呼倫貝爾農墾集團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方向,致力于智慧農業發展,已經有上庫力農場現代農業信息中心、謝爾塔拉農牧場水肥一體化平臺、莫拐農場和拉布大林農牧場現代化糧食倉儲項目、與京東集團合作共建的可全程質量追溯的京東農場等建成并投入使用……先進科技、大機械、大數據逐步實現了農業生產管理由田間到麥場、糧食倉儲分級管理的智能化,提高了管理效能,生產過程“節本、提質、增量、增效”常態化,企業穩定、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常態化,達到了從數量到質量、穩產到增產的轉變,為現代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展現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端穩“中國飯碗”的十足“底氣”。
春雨,兆豐年。糧穩,天下安。
大型機械集中播種作業現場。(攝影:張永昌)
文·攝影 王敏 張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