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外賣店鋪照片可以造假”的話題登上熱搜。有人表示,月銷量7000+的外賣店鋪,在平臺上展示的門店照片寬敞明亮,實際卻是隱藏在地下室中的簡陋廚房操作間。事實是否真是如此?
店鋪照片與實際檔口嚴重不符
記者調查發現,為消費者提供選擇依據的商家照片,確實存在造假現象,讓人防不勝防。有商家在某平臺上展示的照片,無論是門頭、還是店內,就餐空間寬敞、店面也十分整潔,讓消費者看了頗為信任。
記者根據實際地址來到該商家的現場卻發現,該店鋪只是一個藏身于某大廈的“黑廚房”,無論是招牌、還是內部環境,都和照片大相徑庭。在該店家“后廚房”的兩側,也有數家類似的餐飲店,期間不斷有外賣小哥在此進進出出。
記者再度比對了外賣平臺的信息,平臺上商家均提供了門面、大堂照片,與實際顯然相差甚遠。
高級連鎖餐廳?
可能貨不對板!
那么平臺標記為品牌連鎖的餐飲店,是否可以讓消費者放心嗎?答案也是不一定……
在某外賣平臺上,一家月銷量2000+的連鎖壽司店,店鋪的海報十分精致,還宣稱上海直營門店22家,外賣更是80元起送。
然而當記者根據地址找到這家線下門店時,卻根本沒見到所謂的日式裝潢門面和日式風大堂,剩下的只有一間不接受堂食的簡陋狹窄的外賣小店。
已非先例!
“幽靈外賣”店多種方式存在
其實,把照片變“照騙”,堂而皇之地出現在網絡訂餐平臺上的“幽靈外賣”店鋪已非第一次出現。除了網上信息與實際嚴重不符,它們有的套用證件、甚至多家餐廳共用一個地址!
2016年9月,在餓了么平臺上,琪佳粥店、Mini咖喱和星期一便當,這三家店留的地址都是上海市黃浦區蒙自路341號,用的也都是同一張名為連來餐館的執照,但三家店的門頭照片卻各不相同。
那么蒙自路341號究竟是哪家店?事實是,哪家都不是,這里竟還有第四家店。這第四家店叫奇味特色餛飩店,老板娘既沒有聽說過琪佳粥店,也不知道什么Mini咖喱,她的店里根本不賣咖喱和粥,而這家餛飩店已經在這個實實在在的地址上開了十六七年了。
餛飩店老板娘說,營業執照上寫的連來餐館就是他們家,門牌號碼是對的,蒙自路341號和343號就他們一家店。
一個地址在餓了么的平臺上明明對應了3家店,實地卻一家都看不見!
Mini咖喱還不算徹底的幽靈,至少送餐電話可以打通,只不過對方不清楚蒙自路上為何沒有他們的店,稱“我現在是在分店,這個店是在浦東南路”。琪佳粥店和星期一便當,則根本無從聯系。
同樣,在上海市虹口區廣中路609-613號的門面地址,在餓了么平臺上,同屬于轟咖咖喱、辛生活麻辣香鍋、何止小廚和周大蝦龍蝦蓋澆飯四家店鋪共用!而記者當時實地探訪發現,該地址是一家老昌盛蘇州湯包館,店員表示名為榮鼎雞粥店的執照和餐飲許可是屬于他們的。
而在湯包館隔壁,一個沒有任何標識的小門里,外賣配送員進進出出。小房間分為兩部分,后廚加工菜品,然后從小窗遞出來。櫥柜里,可以找到周大蝦、何止、辛生活等多個餐廳的包裝袋。屋內懸掛著被老昌盛店員宣稱了所有權的營業執照和餐飲許可。一塊小黑板上,寫著營業額1.5萬的字樣。
店鋪照片變“照騙”
背后已有產業鏈
更離奇的是,在某知名外賣平臺上,有不同招牌、售賣不同產品的店鋪,外觀和內景照片卻一模一樣。這些照片疑似由經營“代P照片”業務的賣家提供。而這些賣家聚集在部分電商平臺上,有店鋪號稱月銷量上千,疑似已成產業鏈。
據餐飲行業人士披露,外賣市場有一些“中介”,專門替人代開線上店鋪。隨后,這些“幽靈外賣”通過付費推廣的方式進入平臺搜索顯示前排,成為“熱門店鋪”,誤導消費者下單。
此外,還有一些商家,本身并不直接制作外賣餐食,而是通過在平臺注冊虛假的“影子店鋪”,為線下的“黑廚房”引流,從中收取差價。
數據顯示,網上外賣已經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截至去年12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5.21億,占網民整體的48.8%。但隨著行業的發展,食品安全衛生、外賣配送、維權難等問題,已經成為消費者投訴的焦點。
對于屢屢曝出的“舌尖上的隱患”,2020年修訂的《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中,明確要求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必須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應當具有實體經營門店;并要求外賣平臺嚴格執行審查登記制度,確保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資質和相關信息真實有效。
根據相關規定,外賣平臺要確保入駐商家上傳信息的真實性,比如在餓了么申請開店,需要提供實體門店的門臉照片,店內照片等材料才能夠通過審核。此后還有區域業務經理上門檢查核驗。
記者向外賣平臺進行了反映,餓了么客服表示會引起重視,將問題同步到市場,由區域經理去進行審核。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除了外賣商家知法犯法之外,平臺沒有盡到審查義務,是導致部分臟亂差“黑廚房”混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由于網絡餐飲經營具有虛擬性、隱蔽性和跨地域性等特點,監管中也存在隱患發現難、調查取證難、有效查處難等問題。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
整治“幽靈外賣”要對癥下藥、多管齊下。
平臺方面作為“守門人”,首先必須從內部機制入手,切實承擔起責任來。
一方面,要對商家提供的經營執照、門店地址、門店照片等材料進行百分百核實。據媒體調查,只提供身份證、銀行卡信息,就能在外賣平臺成功上線一家“黑餐館”,此類現象還一定程度地存在,需要從根本上杜絕。
另一方面,平臺要確保上門核驗能夠切實發揮作用,不能讓核驗人員被外賣商家輕易騙過,甚至與外賣商家聯手做局。如果發現上門核驗人員有違規行為,應當嚴加處罰。
朱丹蓬同時指出
對于“幽靈外賣”的行政監管,也要著眼于全方位、全流程,進一步加強力度和提升速度。對外賣商家和平臺,都要進行不定期的抽查和突擊檢查。檢查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一旦發現違法違規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從此前處罰的部分案件來看,相關部門對外賣平臺的平均處罰金傾不過10多萬元,相比平臺巨大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額而言,可謂是“九牛一毛”,也就無法對平臺形成震懾。
值得注意的是,外賣小哥作為對接外賣商家和消費者的橋梁,往往是最先能發現店家存在“照騙”問題的人員,應當鼓勵他們用舉報等方式,發揮監管作用。
此外,消費者也要積極行動起來,在選擇外賣店鋪時要擦亮眼睛,多看看店鋪信用和評價,不為“幽靈外賣”提供接單的機會。而一旦發現問題,要大膽向平臺、向行政部門和消費者投訴。
綜合:看看新聞Knews、新聞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