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川籍農民工有著相對于新生代、第二代農民工而言更為傳統更為牢固的鄉土觀念,同時又親歷了中國城市的崛起與進步。
這種城鄉二元的人生閱歷讓他們對家鄉有了更多思念與期待,也讓他們背負困惑。他們渴望回家,渴望家鄉的青山綠水與老宅中泛起的兒時記憶,渴望用自己的晚年去彌補在外幾十載的鄉愁,但家鄉的巨大變遷與也讓他們感受到失落與困惑。
第一代農民工回家后在干什么?他們的主要精力放在何處?他們又遇到了那些問題?
歸鄉不退休 超七成返鄉農民工有事做
通過對25個鎮(鄉)村的摸底調查,在76.92%的被調查鎮村,返鄉農民工賦閑在家的低于20%,綜合分析得出,有超七成的農民工返鄉后選擇繼續“發揮余熱”。
不過,在對返鄉農民工從事什么樣工作的調查中,不同鎮村體現出較大的差異性。通過對數據分析發現,差異性的產生與不同鎮村有不同的產業選擇存在密切關系。
比如,巴中市南江縣關門鄉是省內有名的“紅梅基地”,采取“基地+農戶+公司+協會+信合”的運作模式規?;N植,年銷售鮮梅650噸、干梅果20噸、梅子酒10噸,年創產值94.5萬元。在這一產業特色引導下,從事農業生產的返鄉農民工比例占到了全鄉的60%-80%,而從事非農產業和賦閑在家的返鄉農民工比例均在20%以下。
雅安市雨城區草壩鎮則與之不同。草壩鎮從2006年起被雨城區規劃為工業集中發展區,目前已經基本完成從農業城鎮向工業城鎮的轉變,形成化工、建材、造紙、農產品加工、機械加工、林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集群。調查顯示,草壩鎮80%以上的返鄉農民工都從事著非農產業的工作,賦閑在家的返鄉農民工還不到20%。
歸鄉不識鄉 返鄉農民工困惑多
盡管鄉愁濃濃,但歸鄉之后能否融入家鄉,是第一代農民工在返鄉后亟需面對的問題。
針對129位選擇返鄉的第一代農民工的調查顯示,30.16%的返鄉農民工將收入下降列為回家后面臨的首要困惑,緊隨其后的是養老金等社保福利難以解決(19.84%),就業機會少(15.87%)。上述數據說明,從繁華城市回到鄉村的農民工對返鄉后的就業機會、收入、社保等生存要素存在不滿。
返鄉農民工除了面臨的現實壓力外,另一組數據同樣值得關注:9.52%的農民工將對農村生活環境不適應列為回家后面臨的首要困惑,而選擇對家鄉有疏離感、醫療教育等配套不完善、孤獨的比例也分別達到了9.52%、8.73%和6.35%。
這種心理感受上的困惑表明,在現實壓力之外,返鄉農民工對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并不適應。大城市有著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但這些“福利”難以在相對比較落后的家鄉享受到。對受調查的農民工對家鄉的期望加以梳理即可發現,改善交通、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呼聲均被多次提及。(四川日報記者 王域西 張守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