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真的算是“富可敵國”了——目前,英偉達市值已經超過了俄羅斯、韓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經濟規模。
美東時間26日,英偉達股票收于790.92美元,市值達到1.98萬億美元。根據福布斯編輯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月份發布的數據,這一數字超過了世界上除11個國家以外的所有國家的GDP,包括俄羅斯、韓國和澳大利亞等。
當然,將一只股票的市值與一個國家的GDP進行比較并不是一種科學的做法。但這種對比至少可以讓人真切、具體地感受到,英偉達的迅速崛起。
2024年以來,英偉達的股價上漲超過60%,而在2023年它已經漲了兩倍多。它的市值先后超過亞馬遜、谷歌,達到接近2萬億美金,成為美股第三、全球第四大公司。
這背后,得益于AI大模型以及Sora的強勢增長。
在ChatGPT于2022年10月底誕生之前,英偉達的股價跌到了108美元。
2022年11月,ChatGPT橫空出世,作為一種應用在對話場景的大語言模型,它可以回答問題、拒絕不適當的請求,同時擁有驚艷的思維鏈推理能力和零樣本下處理問題能力。前幾天Sora的問世更是讓行業瞬間沸騰,根據文字就能生產出長達1分鐘的高質量短視頻,人們對AI理解物理世界又有了新的期待,越來越多的人投身AI大模型創業大軍進行“淘金”。
如果說大模型是淘金熱,那么英偉達就是賣鏟人。作為底層算力的提供方,英偉達的股價在一年多時間里漲了6倍。
從1萬億美元到兩萬億美元,英偉達只用了8個月,不到蘋果公司和微軟公司所用時間的一半,又創造了一個新紀錄
先不說創業者能打造出多少實用的大模型產品,至少錢先讓英偉達賺到了。英偉達的收入,大約有一半來自消費互聯網公司,另一半來自云廠商。
實際上,英偉達股價已不是第一次趁著技術賦能的東風火箭般上漲了。早在2016年,谷歌的AlphaGo戰勝了韓國圍棋高手李世石。一大批公司進軍人工智能,加大深度學習研究。當時,云廠商紛紛在自己的云平臺部署英偉達GPU,以增強計算能力。美國的幾個科技巨頭,以及中國的BAT,都成為英偉達的客戶。2017年,英偉達成為全球最大的獨立GPU廠商,占據70%的市場份額,股價比2015年漲8倍!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催生一個全新的行業
其實這是科技變革帶來行業格局變化的一個縮影——每一輪科技變革,往往都從硬件開始。20多年前是思科,10年前是蘋果,今天是英偉達。
以思科為例,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大潮,沖在前面的是思科路由器。它對外講的也是互聯網硬件的故事,一度占據網絡路由器超過80%的市場份額。不過,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思科的股價跌去三分之二,至今再未達到當年高點。
這也讓不少人為英偉達擔憂,他們認為AI催生了泡沫。歸根到底,英偉達的業績和股價,完全建立在人們對AI時代的信仰上。如果這個信仰未能落地,那么,英偉達的命運自然也不言而喻。
同時,英偉達也面臨著來自行業的挑戰。微軟正在研發一款新的網卡產品,以提高其AI芯片Maia的性能,最終達到減少對英偉達產品依賴的目的。AMD、英特爾等也在奮力研發,相繼推出直接對標英偉達H100的產品。
所以,AI帶來的“潑天富貴”英偉達能否守住,還是未知數。
文|記者 冷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