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一生不愛財不納妾,卻因夫人"不守婦道",在母親攛掇下,被迫娶了自己的干妹妹。
蔣氏曾說,"吳佩孚堅貞不屈,其人風骨應當流芳萬古";董必武也對吳佩孚的人品贊賞有加,說他"有清廉名"、"難能可貴"。
吳佩孚還有一個叫人稱道的優點就是不貪色,吳佩孚曾經登上過《時代周刊》封面,吳佩孚的英俊帥氣被一位外國女郎看中,非要嫁給他不可,但是被吳佩孚婉言謝絕了。
在妻妾成群的民國初期,能做到這一點確實非常難得。
可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人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吳佩孚這個一言九鼎的大人物,也有過"食言"的記錄。
因為事實上,吳佩孚不僅曾經有四位夫人,還娶過自己"干妹妹"。
吳佩孚父親健在的時候,自幼家境不錯,從小就到當地的重點學堂讀書。
而吳佩孚也很爭氣,學習勤奮刻苦,成績優異,很受老師待見,說他將來必成大器,前途無量。
可是吳佩孚16歲那年,父親重病不治,不久撒手人寰。
父親去世后,家庭陷入困境,學業無法完成,吳佩孚只能含淚離開學校。
過去的孩子一旦沒有前途就是娶妻生子,吳母趕緊張羅著給兒子娶媳婦。
于是吳佩孚就在正當年的時候,迎娶了自己的第一位夫人王氏。
王氏出身貧寒、知書達禮,孝敬婆婆,哪怕丈夫不在家也任勞任怨,把家里收拾得有條不紊。
可是好人不長壽,幾年之后王氏一場大病要了性命,連一個孩子也沒有生下。
從此之后,吳佩孚什么也不想,在家一心只讀圣賢書。
功夫不負有心人,1896年,喜訊傳來,吳佩孚考取了秀才,這年他22歲。
可是后來吳佩孚酒后去看戲,因為看不慣男女同臺演戲而大鬧戲臺,又被革去了秀才功名,煮熟的鴨子飛了。
受到打擊的吳佩孚對考試之路徹底失望,轉而選擇參軍去報效國家,在表哥吳亮孚資助下,他到天津投奔了武衛左軍聶士誠的帳下,在管帶沈某處任戈什哈(給長官當護衛)。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2月,吳佩孚更上一層樓,考入開平武備學堂步兵班。
盡管事業一路順風,但吳佩孚不想再娶,一門心思用在了事業上。
這時候吳母著急了,眼看兒子30出頭,還沒有女朋友,自己一大把年紀了還不能抱孫子,那滋味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何況在封建社會,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沒有后代可是天大的事情,于是吳母就給兒子張羅著又娶了一個媳婦李氏。
可是吳佩孚在軍隊工作,在家的時間非常少,夫妻倆聚少離多,李氏又是青春年少,怎么能忍受孤獨寂寞。
于是丈夫一往部隊去,李氏就往娘家跑,十天半月也不會來,更別說照顧婆母了。而且李氏家境不錯,過慣了錦衣玉食的日子,對吳母的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有點不習慣,抱怨自然是少不了的。
其實當時吳佩孚已經當了軍官,薪水也不低,每月50大洋。但是吳母節儉慣了,不穿補丁衣服就不舒服,換誰也受不了這苦日子。
這樣一來,婆媳之間出開始鬧矛盾,鍋底開始冒煙。
兩年后,吳佩孚參加了袁世凱和日本人組成的聯合偵探隊,給日本人在東北做間諜,榮立大功,得到一筆不菲獎金而且再次升官,衣錦還鄉,回家接李氏。
可是吳母對這個兒媳婦的不喜歡溢于言表,因為在她看來,常住娘家就是典型的"不守婦道"。
再說結婚這么久沒有生下一男半女,在現代人看來沒有孩子指不定是男方女方的事,但在舊時中國,沒有孩子這個鍋,當然要由女人來背。
李氏心里也委屈啊,你兒子在軍營里一年半載不來家,生孩子是兩個人的事,我一個人再有能耐也不能一個人把這活包了吧。
但是過去的婆婆都非常霸道,尤其是守寡的婆婆都跟慈禧太后一樣“專制”,當然不會為兒媳婦著想。
于是老太太不管李氏,一心想給兒子再找個媳婦,趕緊抱孫子。這時候張佩蘭恰好進入了吳母的視線。
張佩蘭老家是東北的,有一個哥哥何一個姐姐,兩個人都蠻厲害,社會地位很高。
哥哥是開照相館的老板,在那年頭開照相館,比現在開一家大商場都牛。
姐姐則是長春商會會長趙尊賢的夫人,那年代商會會長的權力不亞于一個縣長,沒有背景和實力很難勝任。
所以趙家住的是豪宅,非常氣派。
同時趙老板也沒有孩子,那么大的院子有點冷清,就把老人和妹妹都從老家接來,一塊熱鬧。
當時吳佩孚在東北工作過,有不少東北朋友,自己把家人接到部隊要租房子住,經過朋友介紹,就把趙家多余的房子給租下了。
張佩蘭一看到高大威猛、英俊灑脫的吳佩孚,心弦被吳佩孚的大手不經意給撥動了。
于是張佩蘭經常有事沒事往吳佩孚家里跑,不是做打掃衛生,就是幫忙燒菜、做飯,把吳母高興得合不攏嘴,逢人就夸閨女懂事。
吳母正為抱不上孫子苦惱,看到這個閨女如此賢淑,便產生了把人家娶進門的想法。
但是她知道兒子是一根筋,太忠于婚姻,硬來估計不好辦,于是就心生一計,來個“曲線娶兒媳”,先認張佩蘭當自己的干女兒,步步為營,達到“不可告人”之目的。
慢慢地張佩蘭到吳家的頻率越來越高,干女兒跟干哥哥之間也有了一些感情,吳母就踴躍替兒子捅破了這層窗戶紙。
一天,吳母對兒子說,"你看你佩蘭妹妹咋樣?"
吳佩孚說:"不錯啊,百里挑一的好妹妹。"
吳母說:"你想不想讓她永遠在咱家不走?"
吳佩孚剛說:"當然想"。
可是話一出口就覺得不對,連忙說"不成,妹妹遲早是要嫁人的。"
吳母說:"我也不想這樣,可是我都土埋脖子了,還不能抱孫子,你要是給我生個孫子,我啥話都不說,不然就要娶你佩蘭妹妹。你要不答應,我一個人回老家去。"
一番話說的吳佩孚啞口無言,老人家說的沒錯啊。
李氏知道也無話可說,誰讓肚子不爭氣呢?
就這樣,吳佩孚把干妹子張佩蘭娶進家門。
張佩蘭嫁給干哥哥的時候,年方18,正是韶華佳期。她也知道吳家沒有孩子,因此也非常努力,但同樣一無所獲。
后來眼看吳佩孚55歲,自己也44歲,傳宗接代的任務還八字沒有一撇,太對不起婆母的“信任”,于是心一橫,就從自己的丫鬟里挑了一個,給吳佩孚做小妾。
但命里無時莫強求,直到吳佩孚去世,照樣也是勞而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