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抬頭仰望星空,尋找外星生命的存在。
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就一直在關注著頭頂那片浩瀚的星空,不同的星云,不同的星系形成了無數的星辰,在夜空中閃爍著光芒。
這就好比是無數生命體的眼睛,注視著地球上的我們,這一幕讓人不禁遐想:在這浩瀚與之相稱的星空中,是否有其他的生命體也在注視著我們?
人們對外星生命的想象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古代,那個時候人們正受到浪漫主義的影響,于是開始認為夜空中那顆顆星星就是其他生命體的家園。
即使在那個科技極其落后的時代,人們仍舊對"外星人"這種存在進行了富有想象力的猜測,如"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來送上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夢想。
積累到今天,科技高度發達,我們的大望遠鏡和小望遠鏡可以將我們探索更遠的宇宙,發現更多的星辰,對那些可能有生命的星體進行更仔細的講究。
但就是這么強大的望遠鏡技術,也沒有發現任何一個星星上有其他生命體存在的痕跡。
這引發了人們對外星生命的探索熱情,并對這件事情進行總結并進行發展,總結上一代人對外星生命的探索經驗,并寄希望于下一代能有所發現。
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將人們的探索經驗進行了理論化,將其匯聚成一個公式,這便是“德雷克公式”。
德雷克公式、費米悖論。
德雷克公式的產生開啟了人們對外星生命的探索新篇章。
德雷克公式被稱作是“外星生命與我們之間的游戲”。
這句話聽起來頗有些曖昧,表面上看是說我們與外星生命之間在進行游戲,其背后實際的含義是在暗喻著宇宙中對于生命存在的博弈關系。
而博弈的游戲規則就是德雷克公式中的七個參數,這七個參數則對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進行了準確的劃分。
這七個參數分別是:
1.N:銀河系中生命數量的平均值
2.R*:星系平均每年生成的數量
3.fp:行星占星體的數量比例
4.ne:每顆行星上適宜生命存在的數量
5.fl:每個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上生命形成的概率
6.fi:生命演化為文明的概率
7.fc:文明發明對外星信號的概率
8.L:外星文明發出的信號的生命周期。
這七個參數分別來自于上面七個方面的知識,而且在此基礎上人們只能從原始的計算方法得出生命數量的平均值,但并不能得出其他的準確值。
于是將它們總結為近似值,以此對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進行探討,而這些數值也相應的對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做出一定的答案。
在對這些參數進行篩選的過程中,盡管異常復雜,但總歸是比人類從直觀的角度分析更為準確。
在德雷克公式建立之后,便有越來越多的人對這件事情進行解讀,而且這其中還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學派,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觀點。
簡單的來講,這些人都是在從“人類存在的意義”和“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人”這兩個方面進行解讀。
人類在對比的時候會發現地球上的人類和文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之間會相互影響,會從彼此之間獲取經驗并結合自身進行發展。
這就好比是一群人一起打游戲,其中有一個人高玩,其他人都是菜鳥。
在這個過程中,高玩的經驗會促進菜鳥更快的掌握游戲技巧,從而提高游戲水平。
而人類和外星人之間的關系就好比是一群人一起打游戲一樣。
如果外星人存在,那么他們和人類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在一個浩瀚無垠、星系奇多的宇宙背景下,幾乎有著不可勝數的星球,各式各樣的星球都在適宜的條件下形成不同的生命體,其中不乏和人類一樣高智能的文明體。
那么宇宙中幾個文明體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事實上,人類在探索外星生命的過程中,一直在對比描述著每個文明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并提出了兩個觀點。
一個是認為生命應該是相互競爭的,二者之間是博弈關系。
第二個觀點認為文明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并不單單是競爭。
但無論是哪一種觀點,外星生命的存在與否都是一個重要的參數。
于是,便產生了“費米悖論”。
費米悖論是質疑外星人的存在和人類的探索之間不相符的一個理論。
它的提出者是意大利物理學家費米,他常常在與其他科學家探討外星生命的存在問題時,有意無意的說了一句:“那么,外星人都在哪里呢?”
這句話引起了眾人的深思,即使在有很多人認為宇宙中應該有外星生命的時候,但眾人發現一件事情:宇宙這么大,然而外星人卻沒有任何可疑點,顯得極其冷清。
于是關于“外星人在哪里”又多出了許多版本的解釋:
1.宇宙太大,宇宙的廣袤讓人無法理解,即使外星人存在,我們也無法找到他們。
2.外星人的科技水平比人類要高,人類無法探測到外星人發出的信號。
3.外星人和人類一樣處于初級的階段,仍然沒有能力探測外星人的信號,所以他們也在問“外星人在哪里呢?”
4.外星人發出的信號人類無法聽懂,仍然以為外星人不存在。
5.外星人是敵友不明的智慧生命,它們不會公開自己,而是保持隱秘狀態在暗中發展。
6.外星人有著不同于人類的生命形式,人類無法想象,所以外星人顯得不易發現。
黑暗森林法則。
關于人類為何沒有發現外星人有著無數的解釋,其中劉慈欣創作的黑暗森林法則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框架。
在《三體》中,劉慈欣提出了一個名為“黑暗森林法則”的理論,該理論用來解釋外星人的存在與人類的探索之間的關系。
這個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宇宙就像一片黑暗的森林,其中每個文明就像是一位潛藏在森林中的獵人,為了保證自身的安全,他們會盡量保持隱蔽,減少聲響。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無法確定其他文明是否友善,所以為了避免潛在的危險,他們會選擇主動出擊,對任何可能造成威脅的文明進行消滅。
按照這種邏輯,宇宙中的文明就像是獵人一樣,它們在黑暗的森林中與其他獵人之間進行著危險的博弈。
因此,宇宙中很少會出現相互交流的現象。
這也就解釋了人類為何沒有發現外星人信號:因為外星人很可能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慮,從來沒有發出過信號。
黑暗森林的理論框架為人類探索外星生命提供了一個相對合理的解釋,同時也扮演著警示的角色,警示著人類與外星人之間若是有機會相遇,應該觀察清楚對方再決策是否出手。
以防其他外星文明是“獵人”,一手將人類消滅。
大過濾器理論。
在美國出現的另一種新理論:大過濾器。
該理論認為宇宙中生命的演化過程有著無數個過濾的可能性,每一種生命都有可能會在其中的一個過濾中進行消亡,這也就代表著宇宙中生命的演化有著無數種可能,也意味著人類在自己的演化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過濾,而且許多生命都在這些過濾中消亡。
如果不是過濾的概率極大,那么生命的演化應該是一個較為簡單的過程。
而人類作為地球上最為先進的生物,我們的生命演化已經處于很高的位置,無疑在過濾的數量上要減少很多。
但即使是這樣,人類照樣有許多的生命體在過濾中消亡。
而許多生命滅絕的原因有些是因為人類的不當行為,有些是因為自然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生態鏈的破壞。
假如將宇宙中所有的生命信號都收集起來進行對比的話,發現生命的死亡要遠大于生命的存活,這就說明宇宙中不是沒有外星人,而是外星人在宇宙的“洗禮”中早已消亡了。
人類在與外星生命的探索中,現在科技水平極其有限,未來的科技水平或許有一天會發現外星生命,但也不可能是目前的科技水平。
只有等到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解開這個黑暗而又迷離的宇宙。
結語
宇宙浩瀚無邊,星河燦爛無比,人類在宇宙中的探索是一場偉大的旅行。
也正是宇宙的浩瀚讓我們對外星生命的存在充滿期許,更是因為宇宙的神秘讓我們對科學探索充滿熱情。
人類需要在科學的探索中不斷進步,延續生命文明,相信總有一天,當科學家們和人類一起站在宇宙的高處,就能解開宇宙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