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人:劉穎
傅明是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中“爺爺”的角色名稱,由已故藝術家文興宇主演。在《親家母到俺家》這集中,傅明老人因親家母不懈為自己介紹上到70歲、下到年輕小保姆的“后老伴”而向兩個兒子訴苦:“我的晚節還要不要了?后人怎么評價我???我的追悼會還開不開???”——《我愛我家》十幾年來影響力不減,即便現在的年輕人也多熟知甚至有意去背一些經典臺詞,傅明老人這段話也在其中,這本身就代表了一種社會文化的認同。
“一只公雞,他要下蛋,不是它的活它要干,丟不丟人吶?……同行們會怎么看它?雞怎么看它?鴨子怎么看它?大鵝怎么看它?今后在文藝界怎么混?”這是2007年趙本山主演的春晚小品《策劃》中的臺詞。54歲的趙本山已是當前中國影響力最大的文化界名人之一。之前因為那些表現農村農民生活的小品,他被年輕人昵稱為“本山大叔”。不過本山大叔近兩年的新聞,卻與私人飛機、私人會館、最低18萬的消費標準等奢華內容有關。上周,租用北京晉翼會館的本山傳媒旗下的“劉老根會館”被舉報“破壞文物”。而且舉報人還表示本山傳媒“滲透”了舉報系統直接聯系到自己要求“溝通溝通”。
這件事最新的進展止于上周二本山傳媒發表的以“將提前拆除臨時罩棚”為主要內容的聲明。本山傳媒到底有無破壞文物的行為?趙本山在此事中是支持還是不知情?本山集團直接聯系到舉報人的事實是否存在?這些問題在文藝版面暫且不談。不過上面列出的兩段臺詞應該能代表不少讀者對趙本山的感情。
1995年,趙本山通過春晚帶來了《牛大叔提干》。這個小品除了把“扯蛋”這個笑料推廣到全國之外,來為鄉村學校要玻璃卻被告知“財政確實有困難”的“牛大叔”用氣得發抖的手指著一桌飯菜的形象也深入人們內心。此后,“本山大叔”就成了趙本山支持者們送他的新昵稱。在那幾年,本山大叔幾乎就是農民的代言人,觀眾們期待在每年的春晚上看到他,除了能聽一聽笑料,還能聽到幾句說到大家心坎兒里的話。比如1996年《三鞭子》中的:“錢到這兒不一定好使,人都怎么了?辦點啥事兒就錢錢錢?!北热?997年《紅高粱模特隊》中的:“沒有普天下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吃啥?沒有勞動者的勞動,穿啥?吃穿都沒了你還臭美啥?”這些話語如今看來似乎比當年更具提示意義。但2000年以后,趙本山在節目中提供的語句開始偏向純娛樂的方向,甚至塑造了為了自己利益(賣拐、賣車)而不惜犧牲他人利益的“大忽悠新形象”。2005年,趙本山的遼寧民間藝術團“升級”為本山傳媒,趙本山的主要社會身份也從表演藝術家轉變為文化產業老板。
2005年前后為索要侵權版費而走上法庭的歌手何勇曾經說過“藝術家有權利靠一首歌活一輩子”。以他的《鐘鼓樓》、《非洲夢》等作品至今仍給年輕人帶來深刻影響的角度,也以國外著名藝術家受保護狀態的借鑒,他的提議其實不容懷疑。所以,理論上我們也不能強求趙本山“因為曾奉獻出站在農民等普通觀眾立場、替大眾說話的優秀作品,就必須一輩子都繼續這樣做”,趙本山有權利、有自由用他之前付出所收獲的回報來選擇他新的生活方向,包括買私人飛機、開私人會館等奢華處世的生活方向,但前提是不能超過公共尺度——這個度包括公共文化遺產,也包括和諧的大眾感情。
精神心理學家們大多認同心理暗示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這在演藝圈可以用“入戲”來理解。1991年開始的趙本山不斷讓自己入戲為真誠樸實的農民,這成就了本山大叔2000年之前的輝煌。而隨著《劉老根》的面世,現實環境讓趙本山不斷入戲為老板,這對他現在的思維、行動產生了商人化的影響——商人的特點是什么?利益為先。所以,假如傅明老人能遇見趙本山,倆人交流一下文章開頭那兩段差不多的臺詞,跳過眼前這些得失、展望一下多年后人們的評價,也許會讓有人愛、有人不愛的“傳媒集團商人趙本山”找回一些人見人愛的“本山大叔”的感覺。這對于已經很有錢的趙本山來說真的不算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