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農民專注于自己的土地,期待種出莊稼的時候,也有人抬頭仰望天空,思索著星星的何去何從。而它有一門專門的學科――星占學,它不是今天人們所說的迷信,而是一種類似于現代天文學的古代天文學科。
同現代天文學一樣,星占學是研究星星的學科,以古代中國人認識世界的陰陽五行學說為基本,結合天文學家自身所觀測到的自然現象而產生的一門學科。由于古人崇尚自然,迷信神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星占學影響中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等國家政策和形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唐朝以后,華夏大地和世界各國交流逐漸增多,特別是南方的印度和西方的歐洲國家。而古印度、古代阿拉伯和歐洲國家又是文化源遠流長,同樣總有著他們自身星占學的國家,而隨著和這些國家交往的日漸增進,無論是古印度,還是古代阿拉伯亦或者古代歐洲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他們的星占學都曾經傳入到中國地帶,并對中國古代星占學產生著重要影響。
它們的影響主要包括東漢到北宋年間伴隨著佛教一同傳入我國的古印度的星占學,明代的時候由阿拉伯人馬哈麻翻譯入中國的阿拉伯星占學,以及明末清初的時候由歐洲耶穌教會傳入我國的歐洲星占學。在保有我國星占學獨立的基礎上,大量汲取了外國星占學的知識養料,并完成一定程度的本土化過程。
那么古代西方的星占學到底主要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傳入我國,并且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又有著那些改變呢?
一、西方的星占宮位制
宮位制嚴格來講是一種外國星占學中的概念,在我國本土產生的宮位制并沒有,而是由外國傳入中國的。宮位制是天宮圖星占學中的基礎部分,也是天宮圖星占學中的精華所在,同樣對于傳入中國并且影響力最大的外國星占學同樣也是宮位制。
(1)何為宮位制?
我們知道,星占學也是具有一定的科學并且遵循一定的依據的學科,而天宮圖星占學在占驗的時候必須要依賴于天宮圖。而天宮圖就是各天宮及行星的位置,而天宮則有黃道十二天宮和后天十二天宮之分。對于黃道十二天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白羊宮、金牛宮等宮,這代表著他們擁有固定的位置。而對于后天十二天宮來說,其完全沒有固定的位置,但卻具有一定的規則,而這種規則就是宮位制。
后天十二天宮對于天宮圖星占學具有著重要意義,因為后天十二天宮是根據一個人出生的時間和地點來區分的,對用星占學占驗一個人具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又被成為“人事十二天宮”。它將日月星等天象和人相結合,而這種結合方式就是宮位制,因此也可以說沒有宮位制就沒有天宮圖星占學。
(2)宮位制
宮位制主要分為整宮制、等宮制和不等宮制,了解基本的關于宮位制的概念對于我們理解什么是西方星占宮位以及它如何在中國古代傳播擁有著重要作用。
簡單來講,三種不同的宮位制代表著的是在整個天宮圖中各個宮的度數及對應方式,整宮制代表著各宮度數均為三十度,并且后天十二宮和黃道十二宮一一相對應;不等宮制代表后天十二宮為三十度的同時,后天十二宮和黃道十二宮并非一一對應;不等宮制則是后天十二宮的度數數值不等,并且同樣也不一一對應。
二、西方星占宮位制的傳入和發展
在西方宮位制伴隨著不同時期傳入到中國時的本土星占學發展程度不同,對西方星占學的接受和吸收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面對域外星占學知識本土化的不同程度,在星占學發展的歷史時期內,西方星占宮位制在中國古代也有些不同程度的發展。
(1)明末之前的第一次傳入及發展
作為一種完全由西方傳入到中國的知識,它最早出現在佛教星占文獻之中,并且伴隨著佛教的傳入而流傳在中國。后來在之后的七政四余星命術中,星命術也將整宮制吸收。這段時間的開端并不能確定但最遲不會晚過唐朝,并且一直持續到明朝末期,這段時間是整宮制單一流傳的時期,并沒有其它制度出現。
在這個時間段是古印度的印度星占學傳入中國的階段,并且出現了一批影響力頗高的星占學文獻,如《宿曜經》、《七曜攘災訣》等,而其中的《七曜攘災訣》則是由印度婆羅門僧人用漢文編撰的星占學手冊,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關于宮位制的介紹。
傳入中國的佛教占星術的源頭是和希臘占星出自同出,同樣是以天宮圖為基礎進行,因此宮位制是占驗的基礎。在這一歷史時期,傳入中國的域外占星術本土化的表現中的一部分便是七政四余星命術,它主要是對個人命運進行占驗的星術,融合了中國傳統中的天干地支和陰陽五行方面的知識,對于中國星占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清代編撰的《四庫全書》記載,對待《星命溯源》這本書的評價是“然世所傳五星之書,以此為鼻祖。別有所謂果老星宗者,蓋因此本而廣之”。它和中國傳統土生土長的軍國占相比是另外一個系統,中國傳統的關于占驗的術法大多是關于軍國大事的占驗,而很少對個人命運進行占驗,域外星占知識的傳入和中國本土的思想相結合,從而大大的補充了中國古代星占種類。
(2)明末清初的二次傳入
明末清初從域外引入的星占學對中國星占最重要的影響并非知識上的補充,而是觀念上的改變。這個時期傳入的西方天文學知識讓中國人對整個世界有了新的看法和感受,對星占的態度也隨之大變,當時很多學者包括中國學者和傳入星占學的西方傳教士從各種方面開始了對中國傳統星占的批判和對歐洲星占的引進及傳播。
在這其中不等宮制傳入中國,從官方和民間都開始爭相引進歐洲星占學。其中最為著名的著作就是湯若望在崇禎年間完成的《渾天儀說》,這本書中介紹的“渾象”被稱為西式渾天儀,和張衡所制的渾天儀并不相同?!稖喬靸x說》將文藝復興時期在星占學宮位制中影響最大的雷氏宮位制引進入中國,是目前此宮位制在中國的最早記載。
從最開始星占學傳入中國到明代清初,中國主要流傳的還是整宮制,雖然后期不等宮制的傳入豐富了中國古代星占,但不可避免的是整宮制依舊具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比如緯度因素并沒有考慮到后天十二宮中,再比如最小的時間單位是時辰,在這個時辰里出生的人,無論具體時間如何,宮位也盡皆相同。這就大大影響了占驗的精準度。
這也是為何不等宮制的出現對于中國星占學的發展影響如此深遠的原因所在,不等宮制不僅在考慮緯度因素的同時,也把最小的時間單位精確到了分鐘,使得占驗的精確度也更加精確,同時也使得后天十二宮的劃分更加合理。
(3)清朝中后期的宮位制
截止到清朝時期,中國星占學隨著外國星占學知識的傳入而越加完善和復雜,而清末的星占學發展主要體現在對于清初傳入的雷氏宮位制的繼承,以及以此為基礎而出現的新的算法和儀器,這是這個時期中國星占學發展最明顯的特點。
在算法領域當中,有一人名叫張永祚,有一部著作《天象源委》,以歐洲星占學阿拉伯星占學為基礎,并且把中國傳統占驗術法相融合。其中關于雷氏宮位制做出了突破性的研究,特別是在計算黃道度變赤道度等多重問題的計算方法得到了突破性進展,并用表格計算方式大大簡化了計算過程,“卷中惟及用表,而不及弧三角算,取其捷也”。
與此同時,清朝在發展出《天步真原》后天十二宮的算法的同時,對于儀器的利用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如利用儀器來簡化雷氏宮位制的計算,從而更加方便快捷的得到天宮圖。
結語:
宮位制作為天宮圖星占學的重要內容,是其中的基礎部分,對于傳入到中國地區的西方星占學,宮位制的傳入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偟脕碚f中國古代的星占學發展從最開始僅有完全中國本土生長的軍國占,到之后整宮制伴隨著的是印度星占學傳入中國,給當時的中國古代人們帶來了一種新的認識占星的知識。
其后不等宮位制及雷氏宮位制的傳入,加上中國星占學家對于算法和儀器的創新,共同組成了中國古代豐富的星占學內容,同樣這也是一段西方星占學在中國古代的一個傳入及發展史。
參考文獻:
〔1〕裴芹:《古今圖書集成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明〕徐光啟等著,《崇禎歷書》下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3〕〔明〕萬明英:《星學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