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又是一年除夕夜。每年這個時候,吐槽央視春晚都會變成一場全民狂歡。明星假唱、小品不好笑、網絡流行語太老……春晚越來越難看似乎已經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可是據央視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有7.5億觀眾收看春晚,2014年觀眾規模達7.04億人,去年看春晚的觀眾也有6.9億人。不難看出,即便春晚的觀眾人數逐年降低,但其仍然是年度關注度最高,收看人數最多的晚會節目。為什么春晚越來越難看,卻依然能吸引六七億人收看?
春晚的興盛,和電視業的繁榮是分不開的。春晚始于1983年,在那個內容和平臺都很稀缺的特殊年代里,人們娛樂方式單一,觀看春晚,似乎是除夕夜唯一算得上時髦的娛樂方式了。而如今,隨著衛視春晚和網絡春晚的興起,央視春晚一家獨大的格局逐漸改變。今年,不僅衛視春晚各出奇招,大牌云集,網絡春晚發力更明顯。兩個90后女生雷阿敏和劉媛媛準備辦一場網上直播的“互聯網春晚”,杭州一家短視頻公司正在做國內首檔“90后手機春晚”……內容和平臺多元化趨勢明顯,央視春晚的霸主地位顯然受到了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表面上春晚觀看人數依然很多,但實際觀看人數卻并不多。很多時候春晚只是個背景聲而已,并沒有人認真看。原來那一套內容已經無法滿足觀眾了,即使春晚刻意迎合年輕人口味,請來韓星和TF-BOYS,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它受到許多局限,又要調和各種口味,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中庸的東西往往不易出錯,但也成不了精品。更何況,“互聯網 ”的時代,每個人都能輕易找到“私人定制”的專屬節目,何必要看大雜燴般的春晚?
但春晚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取消。極端地說,即使春晚節目再糟糕,再沒人看,它依然會辦下去。因為它的文化內涵早已發生了變異,它從一臺單純的春節聯歡晚會變成了一種春節文化現象。它早已固化成春節的一部分,成了一個儀式化的“習俗”。老一輩需要它烘托年味,年輕人要用它吐槽,久未謀面的親戚們甚至更加需要春晚,因為它可以給大家帶來公共話題,緩解尷尬。
從客觀上來看,春晚每年能吸引六七億人觀看,和央視的壟斷也分不開。除夕夜幾乎所有的衛視都在轉播春晚,你不看春晚看什么?如果同一時段所有的衛視都放自家的春晚,央視春晚還能獨占鰲頭嗎?我看未必。
國人難以改變的心理習慣,再加上春晚《新聞聯播》般的霸屏,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央視春晚的“虛假繁榮”:表面上收視喜人,熱熱鬧鬧,其實內里早已“不合時宜”,被人拋棄。人們看中的不是它的內容,而是它帶來的附加值。所以那么多藝人即使不要報酬也要上春晚。比如小沈陽、劉謙,依靠春晚一炮走紅,王菲借助春晚舞臺成功復出。所以今年郭富城為了宣傳新片《三打白骨精》,費盡心機炒作想上猴年春晚。春晚是沒多少人看了,可它的熱度依然很高。對于商家而言,從早期單純的插播廣告,到今年支付寶花費2.68億元打敗微信,成為央視春晚獨家互動平臺,看中的都是春晚帶來的“注意力經濟”,其終極目的都是瓜分市場蛋糕。
反過來,藝人們為了上春晚使盡招數,商家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砸下重金,這些新聞從另一方面也炒熱了逐漸衰落的春晚。相比較春晚節目的質量,人們更關注藝人的八卦和商家的紅包之爭。可以說是娛樂八卦、段子手和商家紅包拯救了節目乏味的春晚。
所以,即使春晚越來越難看,觀看人數依然能達到六七億。從1983年到2016年,人們的注意力從未離開春晚。只是,原來吸引人眼球的是精彩的節目,如今吸引人眼球的則是層出不窮的八卦、吐槽和春晚現場的“紅包口令”。
王雅莉/文
上一篇:易建聯球衣退役儀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