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怎么辦?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籠統,但確實有很多父母和老師,會遇到孩子不合作的情況,比如頂嘴、發脾氣、對著干、不服管教等。雖說,每個孩子犯錯的原因和情景都不同,但孩子不聽話,有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呢?答案是:有的!
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有一個看起來籠統,但實踐中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建立情感聯結!當孩子不聽話時,往往是與家長或老師,情感聯結斷裂的時候,此時,成人一定要將問題和矛盾放一邊,先跟孩子重建情感聯結。你會發現,當聯結重新建立時,孩子就會變得愿意合作,之前的問題迎刃而解。
重建情感聯結的方法
一、目光接觸
回憶一下:你最尊敬、最愛戴的長輩。首先出現在你腦海里的,一定是他的一個笑臉,一個眼神。那個每次看見你,就眼中帶著光的人,一定是你最喜歡的忘年交。
有句話說:眼神里的語言,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能理解。別小看了眼神的重要作用,一個欣賞、喜歡、充滿愛的眼神,就能給孩子無限的滿足感。
所以,蹲下來,與孩子平視吧。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你有多愛他。眼神的交流,是重建聯結的基礎。
二、肢體接觸
郎朗在《親愛的小課桌》中,表現不俗,成為最受歡迎輔導老師。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具有豐富的肢體語言。幾乎每個孩子都跟他有過肢體接觸,摸摸頭、摸摸臉、抱一抱,郎朗對孩子們的愛,就在這些肢體接觸中,傳達給了孩子們。
郎朗通過肢體語言,與孩子們建立了聯結,所以孩子們愿意跟他在一起,也愿意讓他輔導作業。
家長一旦發現孩子不聽話了,就要意識到是“聯結”斷裂了,要有意識地與孩子增加一些肢體接觸,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欣賞和愛,這樣聯結才會恢復,孩子才會變得容易合作。
三、一起做游戲
在《親愛的小課桌》中,王恩澤小朋友最喜歡陳宥維老師,在眾多老師中,只聽“小陳”老師的話。究其原因,少不了“做游戲”的功勞。
有一次,陳宥維教王恩澤“打空氣炮”,一開始王恩澤小朋友還有些不敢,但是“小陳”老師一直鼓勵他,最終王恩澤成功學會了“打空氣炮”。這個過程,是屬于他們倆的美好回憶,令王恩德念念不忘,還寫進了作文里。
可見,要俘獲小朋友的心,做游戲是個不錯的選擇。游戲育兒的創始人勞倫斯·科恩博士說:游戲本質上是一種心流感受,在自主選擇的活動中忘記時間的流逝。游戲能讓人產生快樂和親密的感覺,增加掌控感,促進學習,找到自信。
但家長要注意,游戲的目的是跟孩子建立聯結,而不是哄騙孩子去做你想讓他做的事。因此,游戲沒有必要包含說教,也沒有必要一定要達到什么目的和效果。游戲就是游戲。單純地跟孩子一起享受就好。
四、正面言語鼓勵
心理學家阿倫森認為,人們都喜歡那些對自己表示贊賞的態度或行為不斷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態度或行為不斷減少的人或事。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阿倫森效應。
也就是說,當我們不斷增加對孩子的贊賞、肯定、表揚等正面鼓勵時,我們會很受孩子喜歡,此時我們與孩子的聯結是會越來越緊密的。
當然,會有家長提出疑問:那孩子錯了,我就不能批評他了么?當然不是的。但要注意,批評是要講究技巧的。批評時,仍然可以用到阿倫森效應。
具體方法就是“先抑后揚”。首先,先平靜地指出孩子的錯誤,注意情感聯結,不要用發脾氣、生氣等負面情緒,將我們與孩子的情感聯結破壞掉。在保持聯結的情況下,指出孩子的錯誤,溫柔而堅定。告訴他,這件事的嚴重性,但不要訓斥。
其次,觀察孩子接下來的表現,只要有所改善就正面鼓勵他,每天都可以對他進行鼓勵,直到這個錯誤被孩子完全克服掉。日復一日的肯定,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認同自己是有能力改錯的,也為改錯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下次有錯誤,孩子還會愿意去改正。
五、真誠地道歉
在《親愛的小課桌》中,陳宥維能與王恩澤小朋友建立深厚的聯結,讓王恩澤如此信服他、喜歡他,不僅因為他會帶王恩澤玩游戲,還因為他真誠、勇敢地道歉。
有一次,王恩澤語文古詩詞不會默寫,所以偷看答案。被陳宥維發現后,命令他不許看答案。王恩澤說,這詩詞我沒學過。陳宥維不信,沒學過怎么作業里會有呢?肯定學過的。
后來,經過核實,這題確實超綱了。原來王恩澤真的沒有學過這首詩,為此,陳宥維立刻向孩子道歉說:“我錯了,對不起!”這一舉動,瞬間贏得了孩子的尊重。
在生活中,家長和老師都會犯錯,這本沒有什么,但就因為成人的“偶像包袱”,覺得自己不會犯錯,在孩子面前,應該維護形象,所以成人很少會向孩子道歉。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妥當的。
一件事情發生了,如果是成人的錯誤,真誠地道歉,就能很好地重建聯結。冤枉了孩子不可怕,情感聯結斷了也不可怕,怕就怕成人沒有意識,在聯結斷裂的情況下,還要孩子服從,這時基本上可以肯定:孩子一定會反抗。
六、一起開懷大笑
心理學家們發現:笑是人類與他人交流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笑,表達我們的感情,溝通我們的思想,展示我們內心的世界,它對每一個人都將起著引力作用、催化作用、寬慰作用、鞭策作用、鼓勵作用和愉悅作用。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有些大人會習慣于逗孩子,想著把孩子逗笑了,就好了。其實,逗笑孩子并不能重建聯結,你會發現即使你成功了,孩子可能仍舊在執拗、不肯改正錯誤。
真正重建聯結的方式是“跟孩子一起”開懷大笑。
我們可以嘗試跟孩子一起,做個游戲、互相打鬧、演個幽默劇、自嘲一下等等,利用這些平等的,不帶有目的性的“玩樂”,跟孩子一起笑起來。
俗話說:一笑泯恩仇。在輕松的笑聲中,斷裂的聯結會被修復。孩子能從這種古老的交流方式中,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無條件的愛”。這種體會讓孩子充滿力量,再回到他們的問題時,他們會有更多心理資源,用來克服困難,改正錯誤。
七、一起面對世界
孩子遇到了困難,無論這個困難是學習內容上的難題,還是人際交往中的困擾。家長一定記得要與孩子站在一起,一同面對世界。那具體要怎么做呢?讓我們看看這么這個例子:
一年級的浩然回到家,哭著對媽媽說:“老師對我不好,我不想去上學了?!眿寢屨f:“怎么會呢?老師可喜歡浩然了,昨天老師還跟媽媽夸你了呢。乖乖不哭,上學是要去學知識的,浩然長大了,是小學生了,就應該去上學?!边@時,奶奶走過來說:“這老師太不像話了,怎么能對我孫子不好呢,浩然不怕,明天我找老師去?!?/p>
聽了媽媽和奶奶的話,浩然哭得更大聲了,第二天,他死活不去上學。
浩然的媽媽和奶奶,其實都沒有做到“與孩子站在一起”。媽媽是在否認孩子的感受,孩子說老師對他不好,媽媽就說老師可喜歡他了,孩子說不想上學,媽媽就說長大了就得去上學。這樣的開導,是沒有用的,因為孩子并沒有被理解,他會覺得自己的感覺是錯了,很委屈,很無助。
奶奶也沒有強多少,孩子說老師對他不好,奶奶就要去替孩子出頭,這樣做一方面有包辦代替之嫌,沒能鍛煉到孩子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奶奶的行為,干擾了孩子與老師的正常交往,浩然第二天不想去上學,有一部分原因是,怕面對奶奶質問老師的場面。
遇到這種情況,其實跟孩子站在一起,一同面對是很簡單的。家長可以試著這樣說:“今天發生了什么事,讓你覺得老師對你不好了?這件事令你不開心,所以不想去上學是么?不怕,媽媽跟你一起想想,遇到這事,我們能怎么辦呢?我要是浩然,可能我會這樣做,浩然想要怎么辦呢?”
跟孩子一起面對世界,讓孩子覺得有依靠。這種信任感,能夠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支持他們去迎接挑戰、克服困難。楊冪曾在節目中表示,她并不害怕在外面受傷,因為家是避風的港灣。如果成人能給孩子構建一個這樣的支持系統,孩子一定會自覺自發地去直面困難、乘風破浪。
八、四兩撥千斤
教育不是工業化生產,而是農業的培育。家長越是想要把孩子塑造成什么樣子,孩子就越是叛逆、反抗,不要成為父母想要的樣子,矛盾就是這樣產生的。
在“讓孩子聽話”的道路上,成人一定要改善觀念,不要試圖去控制孩子。孩子最終是從文還是習武,最終會長成什么樣子,都是有無限可能的。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一定不要用力過猛,要注意使“巧勁兒”。
就像園丁一樣,松松土,澆澆水,小苗兒今天發芽也好,明天發芽也好,園丁只要把生長環境創造好就好了。適當地讓孩子吃吃虧,自己摔摔跤,能增長閱歷,這其中孩子悟出的道理,他們才會認同,比家長說教的道理,印象更深刻。
平時,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記住,勸誡就好,采納不采納,可以適度放手。除了根本原則問題及安全問題外,其他都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他們會得出自己的結果,從而積累屬于自己的經驗。
這也是重建聯結的最高段位,可能有些家長覺得很難掌握。沒關系,家長也是在不斷學習和成長的,我們只要記住,孩子不聽話時,不要立刻發火或者說教,先從重建聯結開始。只要聯結得到重建,問題的解決就指日可待了。
為什么放著孩子不聽話不管,要去重建“情感聯結”
游戲育兒的創始人勞倫斯·科恩博士說:很多時候,說教的方式不管用,是因為太專注于技巧,而忽視了聯結。
一、聯結是什么?
聯結從本質上說,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積極關系,是能被彼此感受到的情感紐帶,比如信任、接納、愛、欣賞,甚至是真誠的道歉,可以是共享快樂和歡笑的時刻,也可以是分擔煩惱和痛苦的瞬間。
聯結與連接不同,連接只是接上了,而聯結卻是一種有機結合,一種情感的流動。你和孩子聯結得越深,你們就越懂彼此,越懂彼此,你們就聯結得越深。聯結得越深,就越有可能,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想要成長和進步。
二、聯結可以幫孩子建立安全感
與孩子重建聯結,就是在建立一種“安全的親子關系”。
心理學中的依戀理論認為,人的專注能力、合作能力、友誼滿足、學業成功、婚姻幸福、工作成功等各方面,都與安全依戀關系息息相關。可見,安全的依戀關系,對孩子有多么重要。
當孩子與父母或老師建立了深度聯結后,他們就會感到安全、安心,這讓他們勇于探索,從而取得更高的成就。
三、聯結可以幫孩子續滿“愛之杯”
勞倫斯科恩認為,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或拒絕合作時,父母往往認為孩子“變壞”了,習慣用嚴厲的方法糾正孩子的錯誤。如果父母這樣做,孩子就會產生孤獨、壓力、緊張、被誤解等感受,此時他們的“愛之杯”就空了,空杯的孩子沒有心理資源,無法改善不良行為。
如果父母或老師,能用上述方法,與孩子重建情感聯結,孩子心中的“愛之杯”就會被續滿,心中充滿愛的孩子,就有更強的動力,去改善自己的行為,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綜上所述,重建聯結,并不是放著孩子的錯誤不管,而是重建信任紐帶,讓孩子更認同家長,感受到來自于家長和老師的愛,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更配合,更愿意改正錯誤,之前的“不聽話”也就迎刃而解啦。
無論你是家長,還是老師,當遇到孩子不聽話時,不妨試試與孩子重建“情感聯結”吧!
我是@蓁蓁宜人,關注兒童教育心理學,理清東方傳統哲學,大多數家庭教育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歡迎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