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好友從非洲出差回來,帶來兩個讓我震驚的消息。
第一,很多國產劇在海外的播放權已經被賣掉了,而國內的播放源并不對海外IP開放。
換句話說,很多人出國想追劇,需要反向翻墻才能看。
第二,網上一直流傳非洲人喜歡看成龍電影,他這次去非洲發現大家更喜歡中國的清宮劇,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看《甄嬛傳》。
在肯尼亞,給中國電視劇配音,已經成了一個非常賺錢的工作。
這些信息釋放出一個信號,國劇已經悄無聲息地走出國門了。
國產影視,過去一直都被認為是“關起門來自己玩的游戲” 。
電影方面,譬如《長津湖》國內票房57億,但在海外上映后,美國票房是26.8萬美元,英國拿了6.3萬美元,再好的國產片,一出門就玩不轉了。
電視劇方面,譬如《西游記》是家喻戶曉,但在西方的知名度并不高,孫猴子甚至沒有《龍珠》里的那個同樣叫孫悟空的賽亞人有名氣,要知道當年鳥山明創作《龍珠》是借鑒了《西游記》的。
雖說“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但我們明明有好東西,就因為文化輸出不給力,常落入拾人牙慧的境地。
不過,這幾年情況開始好轉。
電影方面。
4年前,《流浪地球1》登陸網飛出師不利,盡管收獲了“精彩” 、“偉大”、“僅次于《美國隊長》和《復聯4》”等好評,但因為零宣傳,很多老外并不知道這部電影。
而今年《流浪地球2》不僅在IMDb上拿下8.3的高分,還登陸海外院線,拿下了超過1000萬美金的票房。
最近,索尼影業拿下了《你好,李煥英》的翻拍權,并宣布翻拍一部英文版,還邀請賈玲當制片人。
電視劇方面更是捷報頻傳。
前些年,我們出口海外的多是《甄嬛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樣的古裝劇,且主要受眾在東亞國家。
但2020年起,更多類型的國劇劇,也開始向行銷海外了。
《隱秘的角落》在2021年1月登陸日本,劇名改成了《隱秘之罪》,播出方式為原音+字幕,原著作者紫金陳被宣傳為“中國?的東野圭吾”。
《人世間》剛開拍一個月,就被美國的迪士尼買去了播放版權。
導演李路采訪時表示:“不是我們要選擇它,而是它選擇了我們?!?/p>
“要讓人家看到中國人的風貌,感悟到中國用了四五十年超越了資本主義世界三四百年的發展的原因。”
《漫長的季節》也在今年10月上線網飛,范偉更是憑借本劇斬獲第18屆首爾電視劇大賞最佳男演員獎。
02、
電影和電視劇在海外遍地開花,背后的原因并不相同。
國產片的崛起很好理解,電影票是真金白銀買來的,電影票房就是尺。
中國先前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
隨著《復聯4》的落幕,好萊塢的超英電影時代過去,整個電影工業蕭條,海外市場萎縮,這期間中國電影完成了彎道超車。
2020年和2021年,中國蟬聯兩次全球電影票房總冠軍。
其中《八佰》問鼎了2020年全球票房冠軍,《長津湖》和《你好,李煥英》躋身2021年全球票房第二名和第三名。
今年,在全球經濟下行的不利局面下,我們依然收獲了史上最熱暑期檔,全年票房也突破了500億,短期電影市場遇冷,但長期依舊看好。
隨著中國電影資本的不斷發展,國產片的影響力外溢是必然的結果。
比如今年上映的《巨齒鯊2》,幾乎已經變成一部中國制造的電影。
但是國劇的雄起,多少有點匪夷所思。
過去十年,國劇給人的印象整體不佳,處于鄙視鏈的最低端。
年輕人看美劇、韓劇、日劇甚至英劇,是一件有優越感的事兒。
國劇不好看的原因很多,歸根結底是創作者不懂生活。
一大堆身價過億的大佬,帶著一群月薪幾千的小編,裝模作樣暢想普通人的生活,這樣的國劇能好看嗎?
有話語權的不懂什么叫窮人,真正的窮人卻只能是別人的提線傀儡。
最后拍出的劇,常常是中產階級住在獨棟別墅里為柴米油鹽發愁,月薪6000的職場新人穿著最新潮的名牌衣服和帥哥哭窮,雙商爆表的霸總拿著一份過時的PPT,拽兩句專業術語就算打所謂的商戰。
這還算比較良心的,更夸張的劇,有褲襠藏雷的抗日神劇,念數字臺詞1234的古偶劇,千篇一律的諜戰劇,虛假濾鏡的于正劇,假大空的主旋律劇。
每年會產生2萬集國產劇,但大都是套一個外殼,拉一塊幕布,請那群活躍在晚間八點檔的熟面孔,演繹霸道總裁、多情少女、傲嬌御姐、毒舌婆婆、受氣媳婦、雞賊妯娌、窩囊丈夫。
把那些雞零狗碎和婆婆媽媽,摻雜一點狗血愛情和廉價倫理,周而復始地演下去。
國劇不給力,根源就是編劇話語權的分配問題。
03、
國劇的榮辱興衰,大概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電視臺時代。
那時候一部電視劇的播放周期長達10年,剛好涵蓋了一個人的成長史。
所以,《西游記》只有25集,但我們感覺播放了一個童年,《還珠格格》也不長,但湖南臺每年夏天都在重播。
那時候我們能欣賞到的電視劇很少,但是能出現在電視熒屏上的劇,都是通過層層選拔上來的精品劇。
10年時間,涵蓋了一個人的成長史,一部劇火了,足可以捧出一批時代巨星。
電視臺中心制雖然形成了壟斷,但確實激勵創作者拍出質量上乘的作品。
這時候的國劇,古樸而厚重,帶著明顯的精英創作標簽。
第二個時代是互聯網時代,以2008年為界限。
這個時代的特點是“一劇兩吃”。
很多劇一邊吃掉了電視臺時代的余糧,繼續在電視熒幕上收割傳統觀眾;
一邊又吃到了互聯網的紅利,用一個個勁爆的話題,收割年輕的網上沖浪一族。
這時期的代表劇就是《仙劍奇俠傳3》《宮》《步步驚心》等。
85后大花也成為國劇最大的贏家,她們中的很多人,如楊冪,已經成為了后來的資本。
電視臺、互聯網雙核制,讓國劇泛起了金錢的銅臭味,但雙方相互制約,也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劇的質量。
第三個時代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簡稱手機時代,時間節點是2015年前后,標志性事件就是愛奇藝、騰訊視頻和優酷的三足鼎立。
這個時代,你會發現一個現象,巨星消失了,經常一個不知名的演員突然火成了頂流,然后沒幾個月就沒聲音了。
原因說來可笑,視頻平臺的會員是按月收費的,為了刺激充會員,它們每月都得推出新劇,上一波頂流還沒坐穩位置,就被下一個趕下來了。
視頻平臺中心制,讓國劇的周期從10年變成了1個月,拔苗助長后患無窮,國劇里群魔亂舞就不足為奇了。
很多人無法忍受國劇低劣的質感,紛紛投向海外,卻錯過了國劇的第四個時代——爆款時代。
最近幾年,經濟衰退,很多熱錢從影視圈退出,帶走了熱度,也帶走了浮躁。
浪潮褪去后,堅守下來的,反而是認認真真拍劇的人。
他們曾在資本前一個時代,被劣幣驅逐,被爛劇稀釋,捱過了寒冬終見彩虹。
于是這幾年,國劇突然洗心革面,爆劇頻出。
20年的《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21年的《山海情》《大江大河2》22年的《覺醒年代》《人世間》,全都是有口皆碑的良心劇。
到了今年,更是井噴。
科幻劇有《三體》,懸疑劇有《漫長的季節》,年代劇有《父輩的榮耀》,國漫有《中國奇譚》。
距離年底還有一個月,豆瓣8分以上的劇已經超過了25部,恐怖如斯。
這個時代,誰在C位不好說,但質量一定是重中之重,我們不妨叫質量中心制吧。
這套制度,讓國劇質量井噴,甚至向海外出征。
04、
即便形勢一片大好,很多人依然唱衰國劇,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
這幾年國家一直在鼓勵國劇往出走,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
政策放松的結果,是門檻降低,很多國劇在國內播出時,會在油管上同步更新。
只要建立個海外賬號,上傳一下國劇,也算是出海了,這些國劇,比陽澄湖的洗澡蟹、獅峰山的過路茶,還要廉價。
足不出戶就能踏平海外,這樣的出征,不過是虛假繁榮。
即使那些真正走出去的優秀國劇,在海外的影響力也不容樂觀。
比如《甄嬛傳》,在網飛上被壓縮成了每集90分鐘一共6集的mini劇,評分只有3.7分(滿分5分),且受眾多為華人;
比如今年的《漫長的季節》在國內封神,可在網飛上線后反響并不熱烈。
這類犯罪題材在國外很常見,外國人并不了解東北工人下崗的歷史背景,很難真正共情劇里的角色。
所以,國劇出征,聲勢確實浩浩蕩蕩,但細節經不起推敲,大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出門賠錢賺吆喝。
反觀我們唱衰的鄰居韓國那邊,卻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當年韓劇在國內爆火,韓娛為國內輸送了韓庚、EXO等頂流偶像,韓星也紛紛跑來內地淘金。
張娜拉這邊剛演唱完《北京歡迎你》,那邊就在韓國自爆“沒錢就去中國”;
黃致列這邊剛在《我是歌手》里對人彬彬有禮,一回國就吐槽中國空氣太差,水的味道也怪怪的。
韓國人賺了你的錢,還要騎到你臉上輸出。
后來一紙限韓令后,魑魅魍魎紛紛退散了,世界消停了。
本以為韓劇失去了內地的土壤,會迅速走向衰亡。
沒想到,人家的觸角延伸到了西方,并且做大做強。
音樂上,韓國出了防彈少年團,blackpink,熱度空前。
而韓劇也是“土狗放洋屁”,搭上了網飛的順風車,一下子有了國際范兒,短時間就出了《魷魚游戲》《黑暗榮耀》這樣的爆款。
很多人因此唱衰國劇,你看看韓劇,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05、
但!別太早下結論。
但如果你了解香港電影的興衰,就明白韓劇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當年港片在本土愁云慘淡,成龍、李連杰、周潤發、吳宇森等人都跑去好萊塢發展。
港片看似表面輝煌,但人家好萊塢不是慈善組織,培養人才需要20年,虹吸掐尖只要一瞬間。
人才輸送結束后,除了少數頂尖的留了下來,但大多數都被當藥渣給拋棄,之后港片迅速萎靡。
韓劇也是一個道理,抱了網飛的大腿,看似短期起飛了,但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啊。
個人的成功,不代表行業的成功。
他們不過是網飛的打工仔,網飛賺了錢,更不會花錢去培養韓國基層的影視業,他們只要現成的好苗子。
新人的路子直接被堵死,當這批吃飽了的幸運兒老去后,網飛會迅速拋棄韓國市場,就像當年港片短暫輝煌后迅速枯竭一樣。
今年,韓劇已經初現疲態,除了一部《黑暗榮耀》續集,沒有一部出圈的劇,飲鴆止渴后會更舉步維艱。
國劇目前的狀況是,依然無法逾越美劇這座高山,但是和韓劇相比,已經完全不怵,甚至某些方面完成反超了。
我們唯一差的就是營銷和宣發能力,而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的積累。
如何破局?
答案也很簡單。
周星馳和成龍的電影,為何在國內,周星馳更火,在國外,成龍更火?
同源文化中,臺詞更有傳播力,所以周星馳的喜劇更好笑;異源文化中,肢體動作更直接,所以成龍的打斗更討喜。
在國劇出海的問題,是也是如此。
東亞國家都受儒家文化影響,家庭觀念和倫理相似,國劇前往這些同源文化的國家,就要打情感牌,要走心,《人世間》《漫長的季節》《隱秘的角落》這類作品更能打動人。
其他國家,無論非洲還是歐美,對中國文化不了解,他們看劇就希望看到新鮮的東西,那么仙俠劇古裝劇,就是對異源國家最好的輸出。
前段時間,國產霸總爽劇在海外殺瘋了,不是因為這些劇品質高,就是因為外國人看不到,新鮮感就是競爭力。
所以,當下的國劇完全可以昂起頭顱,我們的觀眾也該看到國劇的進步。
別再盲從韓劇,差距已經沒那么大了。
我們的目標可不只是超越鄰居,更要比肩英劇日劇,最后和美劇掰手腕。
鄭和當年七次下西洋,國劇今天也要乘風破浪,它最終的目的地是星辰大海。
【頭條娛評團,專業有態度】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