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易經?易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水源頭,它的核心思想是:一陰一陽謂之道。天有陰陽,地有柔剛,人有仁義。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系辭中講:易與天地準,它是一部具有嚴密的象數邏輯的哲學體系,是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理論無法與其相比相論的的哲學體系。
首先易經是通過上下五千年代代不斷總結經驗的哲學,一代一代先人們從未停止,才積累到今天。它是對宇宙及其本源的客觀存在的認識,易經是一種宇宙觀。什么是宇?什么是宙?上下四方為宇,這指我們的空間。古往今來為宙,就是時間。所謂宇宙就是一個時間和空間的觀念。伏羲氏根據河圖把先天八卦配到河圖中,它反映的是宇宙生成的規律,也就是講宇宙如何生成的。這其中人們經常會講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什么?
道是自然法則。一就是指的陰陽未分,混沌的狀態。混沌中陰陽能量集聚,產生宇宙大爆炸,陰陽分離,天地定位,五氣生成的狀態。二指的是陰陽,經過陰陽氣交媾之后生三,三指的是很多的事物。這個地方的三不是指的天、地、人,很多地方的解釋都說:一是陰陽未分,二是天地,三是天、地、人。但其實三指的是眾多的意思,是個形容詞。也就是說陰陽分離之后陰陽交合,生成很多的事物,然后由很多的事物派生出更多的萬物。
這之中應了我們過去的一個古神話傳說《盤古開天辟地》,說是一斧頭把天地劈開了,這個神話是有依據的,指的是陰陽分離。但事實不是盤古劈開的,而是陰陽二氣在混沌狀態下,陰陽二氣的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產生宇宙大爆炸,然后陰陽分離。
到周文王時期,當時周文王被囚禁以后,就思考先天與后天,他發現南方天氣比較熱,就定為離卦。然后他把先天的八卦根據洛書變成后天八卦。洛書是干什么的呢?它反映的是宇宙發展變化的一種規律,也就是說宇宙形成以后氣、運發展變化的規律。這個在風水里會多用。但是真正的上乘風水師不會僅僅用后天,而是先后天結合,先天為體,后天為用,先天定人,后天應事這樣處理。
這個河圖和洛書一個是反映生成的規律,另外一個是反映發展變化的規律,它們各自都能達到自我的平衡,一個是靜中求動,一個是動中求靜。實際就是陰陽對峙。如果把河圖與洛書配成一對,那將意味著創生和秩序。這就是哲學概念里的:不斷的推動、變化和發展,同時又不斷地維持平衡。如果打破平衡將會質變,你也就不是你了。
伏羲氏創立了先天八卦,然后周文王創立了后天八卦,然后到孔子。實際上易卦最開始都是君王用來卜嗣治國,統治天下。每年要大祭,預測事情的吉兇。直到孔子寫了易傳,傳中將古代對自然樸素的認識升華到哲學體系之中,這是一次飛躍。據記載,孔子一生見過老子三次,每次求見三拜九叩,非常難見。而老子每見孔子一次都會給他簡短的三句話。孔子回去后經過幾年的思考明白后,再回來求見老子。就這三次,成就了孔子對易經的解釋。
周文王主要解釋的是卦辭,而且并不是很全面。之后孔子把六十四卦卦辭完善,同時又把爻辭解釋清楚。而且將對自然樸素的認識引申到社會各個活動的哲學體系。實際上孔子有自己的邏輯性,從《易經》到《道德經》、《黃帝內經》、《論語》、到《孫子兵法》。宇宙觀建立以后人們就要研究他必須遵守的自然規律,也就是自然觀。只有尊重我們地球上周圍生活環境的自然觀,才可以衍化、衍生和發展。
下一篇:周易八字合婚術的三大誤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