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常青,一位在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經營雨傘廠并涉足電商的企業主,遭遇了一系列突如其來的怪事。某日,其網店的主打雨傘銷量驟增,短時間內售出300多把,令他頗為意外。但好景不長,次日迎來的不是持續的熱銷,而是大量訂單的退款請求,緊接著是如潮水般的負面評價。這些評價指出商品與描述不符,明明是自動雨傘卻被說成老式且生銹,讓他一頭霧水。
起初,宋常青懷疑是職業差評師所為,但對方并無任何敲詐舉動,這讓他深感困惑。隨后的兩個月,類似的“退貨潮”和“差評潮”又發生了兩次,每次都在發貨后迅速要求退款,使他不僅要承受商品損失,還需承擔物流和包裝成本。這一系列打擊導致其產品排名下滑,銷售額銳減,經濟損失慘重,被迫采取打折促銷以挽回局面,而實際損失已超過十數萬元。
面對這種有組織、針對性極強的攻擊,宋常青最終選擇了報警。上虞警方介入調查后,發現這并非簡單的個人惡作劇,而是一起精心策劃、目標明確的“網絡水軍”犯罪行為。經過深入調查,警方鎖定了位于溫州的一家大型電商公司,該公司表面看似與受害者應是合作共生關系,實則因內部人事變動引發的恩怨,對離職員工及其服務的新客戶展開了報復性打擊。他們通過雇傭“刷手”惡意下單并給出差評,企圖以此打壓競爭對手,恢復自家產品的市場地位。
隨著警方的深入偵查與收網行動,包括該電商公司二把手在內的17名嫌疑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其背后復雜的電商行業競爭黑幕得以揭開。這起案件不僅揭示了網絡消費秩序面臨的嚴峻挑戰,也警示了企業間惡性競爭的危害性。